“110”,一個帶有民生溫度的電話號碼,依托110這道空中電波,無數公安民警為人民群眾的生活提供了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保護。
2021年1月10日是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日前,記者走進泉州110報警平臺,揭秘警情細節,用數據見證泉州公安110的“戰果”。
接警85.8萬起 工作實現“零差錯”
自1996年設立以來,泉州公安110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以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警情、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急群眾之所急、應群眾之所需,24小時堅守崗位,為維護泉州社會和諧穩定、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出積極的貢獻。
2020年,全市公安110共接警85.8萬起,日均2350起,中心市區日均860起。這是85.8萬份的信任和期盼,也是85.8萬份的守候和響應。此外,全市公安110幫助找回走失老人、小孩3229人次,找回丟失財物5358次,接報警工作實現“零差錯”。
多維接警 拓寬報警渠道
一年來,泉州公安110進一步拓寬報警渠道,規范警情接、派、出、處等工作流程,努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推行多維接警。充分考慮群眾在不同情形下的報警需求,推行電話、短信、微博、微信、技防等多維報警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寬群眾報警渠道、便利群眾報警求助。其中,臺商區分局在湖東學園、行政服務中心等重要部位,安裝一鍵報警裝置,實現警情快速接報;洛江公安分局、市局在公安微信公眾號加掛報警小程序;南安市公安局開通“@110警花聯盟”微博、“南安110”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等,實現報警人在不熟悉地點或者不方便電話報警的情況下“靜默報警”。
調整優化 快速反應率達95%
去年以來,泉州公安110協同巡特警支隊按照“屯警路面、就近出警、動中處警、扁平指揮、快速反應”要求,因地制宜推進110接處警勤務模式調整優化,全市共建設巡特警力量17支1526人,12個縣(市、區)的中心城區(城關)全部實行以巡特警為主的處警工作模式。全市共劃設網格巡區52個,每日部署動中備勤警組106個,日均投入警力760人次,有力提升快速反應水平和現場處置能力。
在現代化警務機制日臻完善的情況下,2020年,全市緊急警情快速反應率達95%,中心城區快速反應率達95%;群眾滿意率達96.1%。
此外,在主城區110接處警勤務改革的基礎上,向郊區延伸,構建“警務站接警”“村干部兼職輔警”等新模式,提升勤務改革成效。
架“團圓之橋” 助力500多人回家
泉州公安110創新建立“頭條尋人”加“大數據尋親”服務機制。自2017年8月以來,發布尋人尋親數據1053條、找回走失人員560名,在全國合作的公安局中工作成效連續3年位居第二。與全市9個救助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幫助75名滯留人員成功找到家人,其中走失時間最長的達25年。
2020年,泉州公安110創新推出“114+自助”雙軌移車模式,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移車需求,更加有力地保障110報警電話的暢通,讓公安機關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正式上線以來,總計注冊用戶196068人,其中實名注冊用戶166394人,共發起挪用車次數74.56萬次,目前日均使用790人左右,日均挪車約1300次。(記者 廖培煌 通訊員 李肇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