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名片
★市人大代表、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翁師圣
★市政協委員、福建陸地港集團執行董事 李圓圓
★泉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楊昌文(場外連線)
★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 黃國富(場外連線)
發展新興產業,全方位搶灘布局新經濟,對于泉州這座全省民營經濟和傳統制造業“雙中心”的城市來說意義非凡。不僅有利于加快產業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還將提升泉州經濟的科技含量和含金量,為泉州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后勁和支撐。
17日上午,泉州晚報“兩會訪談室”邀請了市人大代表、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翁師圣和市政協委員、福建陸地港集團執行董事李圓圓,并連線相關部門負責人,圍繞“建設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擁抱新經濟 釋放新動能”主題展開討論。
市人大代表、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翁師圣(左三)和市政協委員、福建陸地港集團執行董事李圓圓(左二)做客兩會訪談室
談“新技術” 驅動產業轉型“加速度”
案例一 5G賦能企業降成本21%、升產值35%
九牧永春智慧制造產業園基于5G通信網絡為主網,以智能制造數控中心為核心,以智能控制系統MES、SAP為依托,實現現場IE的工業大數據分析,建設全5G工業園區,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工業化高度融合,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實現產業升級。目前,101智慧工廠、104原料車間已進入試生產階段。項目實施后,運營成本降低21%,人均產值提升35%,研發周期縮短32%,一次性合格率提升5%,能耗降低5%。
翁師圣—— 成立國內首個環保型房屋實驗室
創新是信和發展的動力,我們每年在新技術研發上投入占年銷售額的5%至6%,同時借助政府牽線搭橋的作用,在人才引進和科技創新上下功夫。比如石墨烯的黃埔石涂料領域的研發成果,信和的指標應該是國內外最先進的。再如,我們跟中科院材料所成立了第一個國內環保型房屋實驗室,把大量石墨烯新材料的研發跟涂料結合在一起。在核電方面,我們拿到了工信部頒布的核電涂料單項冠軍,國內僅我們一家能夠跟外資品牌去抗衡。
李圓圓——數字平臺實現跨境電商“服務+”
陸地港集團基于泉州扎實的產業基礎,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剛好十年。近年來,我們借助政策“東風”,不斷推動平臺創新和技術革新。比如去年,陸地港簽約的5G智慧園區項目,利用5G技術為企業進出口快件監管中心機械臂分揀碼垛、快件自動檢測、數據歸集分析等提供無線專網應用,加快5G無人智慧國際快件監管平臺建設。這些數字化、智能化的平臺,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跨境電商客戶,幫助客戶不斷提高進出口的效率,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
黃國富——推動5G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這些年來,泉州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對企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加快泉州工業數字經濟發展,給予指導和專項資金支持。特別是加快探索5G創新應用。泉州作為全國50個5G商用試點城市之一,大力推進5G與傳統制造業緊密相連,加快全市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步伐。截至目前,泉州5G應用覆蓋了紡織鞋服、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等多個制造業行業,在5G與傳統制造業融合發展方面名列全省前列。同時,泉州將繼續探索拓展5G應用領域,加快推動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模式和典型案例,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注入新活力。
談“新業態” 賦能民營經濟“新機遇”
案例二
安踏48小時內發貨量破1000萬單
近年來,泉州鼓勵引導制造業龍頭企業建設智能倉配一體化項目,加快打造“生產基地+互聯網+物流”新模式。例如,安踏集團投資建設安踏智能倉配一體化園區,投入運行1年后就成為全省唯一一個生產型省級物流示范園區。在2020年“雙十一”大促中,安踏物流依托強大的倉儲布局能力、信息化系統支撐與服務能力,僅用不到48小時,就實現發貨量突破1000萬單,為制造業提供強有力的物流智能倉儲、分撥服務支撐。
翁師圣—— 突破外資技術壟斷
去年,國家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信和現在主攻的市場就是中高端外資壟斷的市場,我們希望抓住“內循環”的發展機遇,不斷突破外資技術壟斷。建議政府在新基建新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比較大的項目,優先選用國內或本地企業的優質產品,這樣對于我們這些民營企業來說信心倍增。我們信和的愿景就是做工業涂料的領導品牌,希望能抓住這次“雙循環”帶來的機遇,在未來發展中脫穎而出。
李圓圓——化危為機融入“雙循環”
民營企業家愛拼敢贏精神和堅守實體經濟的行動,支撐了整個泉州產業持續性的發展。疫情影響下,泉州GDP實現逆勢增長實在不易,也從側面反映出泉州整個產業鏈的“韌性”。泉州是一個產業基礎雄厚,且經濟外向度高的城市,去年國家提出新發展格局,對泉州產業鏈來說是很好的機會,特別是疫情期間,從平臺數據上我們發現它延緩了低端制造業產業鏈的轉移,相當于給制造業1—2年的喘息機會。我所理解的新經濟,它是在原有的行業,就是潛移默化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突然釋放較高的能量出來。我們也希望聯動一些產業平臺,從實際需求出發,以產業作為驅動,更好地融入“雙循環”發展中去。
黃國富——推動企業“上云”逾2500家
工業互聯網技術不斷突破,為各國經濟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為促進全球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泉州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一是引導企業“上云上平臺”,支持中小企業將業務模塊向云端遷移,通過按需付費、以租代買、服務租賃等模式,解決企業信息化成本遞增、信息化能力不足等痛點,目前全市“上云上平臺”企業已超過2500家;二是推動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重點打造“鞋創云”“泛家居”和“愛陶瓷”等工業互聯網行業平臺,加強上下游產業資源優勢互補,形成比較完整的配套供給;三是促進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產品研發、生產制造、檢驗驗證等環節無縫銜接和綜合集成,實現全流程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四是加快5G創新應用。推動龍頭企業與電信運營企業開展5G試點應用,打造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促進紡織鞋服、建材家居、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談“新產業” 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案例三 培育國內一流高精度時空產業
2020年11月,來自上海、廣州、深圳、無錫等地的5家企業分別與福建省海上絲路時間中心運營有限公司達成簽約,入駐泉州時空產業基地。時空產業基地由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領銜,先啟動建設大科學裝置,已對接落地一批時空科技研發、應用賦能等產業鏈項目,未來力爭在全市培育形成百億級別的時空科創產業。
翁師圣—— 以新型環保呼應大健康理念
泉州“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這對于新材料領域的民營企業是重大利好。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大健康理念逐漸樹立,今后我們將加強大健康產業的探索,讓新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比如我們和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共建了“新型環保防腐涂料工程中心”,將有效解決復雜環境下鋼鐵腐蝕的問題,同時也能助推石墨烯行業的發展。
李圓圓——把準數字化發展方向
新經濟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的參與。不管對于老企業還是新企業來說,都要有危機感,緊跟黨和政府的腳步,關注政策,順應時代經濟發展潮流。比如在2020年2—3月我們發現倉庫特別“熱鬧”,同期進口量數據翻了兩倍多。我們就把它作為評估產業經濟的一個風向標。在每個特殊時期都會有危機感,泉州企業家都會去思考:如何把危機轉化成新的機會?我感覺接下去的五年是極具挑戰性的五年。今年我們提出了中國陸港數智驅動,在原來中國陸港發展的基礎上,把準數字化和智能化驅動發展方向,希望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
楊昌文——打造具有科創概念的時空產業集群
時空產業基地列入新基建新經濟基地建設重點項目以來,確立了以高精度大科學裝置和時間源為核心,以創新研究院、公共服務平臺、微園區和產業基地為支撐,以時空技術研發、信息服務、原子鐘及北斗導航定位產品制造、相關衍生產業為主導的基地發展規劃,得到市委、市政府認可。
下一階段,時空產業基地將打造成具有科創概念的時空產業集群,致力于服務“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產業基地發展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一是系統集成,主要利用授時中心的資源提供解決方案;二是數據軟件服務平臺,利用高精度位置與時間服務平臺開展形變、短報文通訊、移動目標監測、水文站數據采集等業務;三是智能制造,致力于芯片、時空產業設備、北斗裝置以及與時空產業相關方面制造。
代表委員還建議
民革泉州市委會
探索打造 “虛擬產業集群”
泉州加快打造協同生產或服務共享平臺,涌現出了“鞋創云”“愛陶瓷”等20多家平臺企業,在推進制造業轉型方面的作用不斷發揮。但是,泉州共享制造同樣面臨共享意愿、共享基礎不足等問題。建議通過加強共享制造頂層設計、強化共享制造平臺服務、構建共享制造網絡生態等方式解決問題。比如,依托“泛家居”等開放共享成效,支持龍頭企業聯合打造2—3家行業共享制造平臺。圍繞泉州“7+2”重點產業打造產業集群共享制造平臺,探索打造“虛擬產業集群”,加強泉港、泉惠石化產業集聚園區通過互聯網實現在資源利用、生產制造、招商引資、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共享。
民建泉州市委會
實施產業鏈招商實現“1+1>2”
目前,我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存在招商有待創新、規劃不足等問題。建議借鑒無錫經驗,專注某一領域,敢于全球招商,爭取政策,全面實施產業鏈招商,靶向招商,不僅僅是針對個別項目、個別企業,而是將整體生態鏈引進來,形成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產業集群,最終產生1+1>2的效果。同時,加快“一核多點”布局規劃,以數字經濟新高地為核心,以軟件園、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南安芯谷、安溪信息產業園等為重要支撐點,以核驅動,以點帶動,建立有效的協同發展機制。(記者 吳宗寶 郭雅瑩 林書修/文 林勁峰/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