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GDP破萬億大關新起點上,代表委員展望泉州“十四五”——熱議跨江跨域 看好集聚融合
2020年,泉州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站在這一發展的新起點上,泉州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市兩會召開期間,“十四五”規劃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關鍵詞。圍繞跨江發展、跨域融合,環灣中心城市聚核成型、區域協調發展、高品質城市風貌等議題,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深入思考探討,積極建言獻策,碰撞智慧火花。
重點聚焦
巧心雕琢城市品質品牌
“跨江發展、跨域融合”戰略加速落地見效——這是泉州“十四五”規劃(草案)里的表述,也引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的深刻認同。跨江跨域過程中,環灣中心城市如何做強,城市能級怎樣提升?連日來,代表、委員有思考、有期許,大家認為,城市品質和品牌,需要細心、耐心和巧心精雕細琢。
市政協委員留文博認為,泉州提出要“跨江發展、跨域融合”,晉江、洛陽江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議頂層設計加強對兩江流域的統籌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科學分區、規劃沿江展示面。比如,兩江沿岸劃分為主題鮮明的古城保護、宗教和歷史建筑保護等區域;突出沿江兩岸天際線,嚴格管控片區風貌;精心設計夜間沿江景觀帶,引入“文化景觀燈光”概念,推動從功能照明、景觀照明向文化照明轉型等。
市人大代表顏麗明也建議支持加快洛陽江流域綜合整治和兩岸景觀改造提升,促進兩岸梯次開發和協同發展。“要將‘安海灣’納入泉州市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布局,加強城市設計,打造泉州南翼副中心城市新名片。”市人大代表陳明指出。
在市人大代表洪飛躍看來,市政府在推動“跨江發展、跨域融合”的同時,要更加關注城市北片區發展,用好洛江、清源山北麓等腹地,做大城市空間。
“規劃布局晉江南岸,對推進晉江兩岸聯動發展意義重大。”市政協委員周瑩說,建議把晉江南岸的規劃建設,與晉江北岸的東海城市中心區CBD形成功能錯位、聯動發展,共同組成泉州環灣中央商務區組團。重點打造重大載體,將晉江南岸劃分為七大功能組團,探索建立泉州環灣國際設計園。注重高品質、高標準、高業態開發建設,將晉江南岸打造成為泉州環灣的“C位”區域、總部和資本的首選區域。
開拓思路
要素集聚推動融合發展
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空間結構的深刻變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核心競爭力、輻射帶動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城市要聚、區域要融合,這需要交通輻射、人才留駐、營商環境等諸多要素共同發力。代表、委員思路開闊,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經歷,為跨江跨域發展中面臨的要素集聚問題,貢獻真知灼見。
市政協委員丁峰感受到了發展會展經濟、做強專業市場的重要性。他提出,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提升會展檔次,利用好石獅與晉江的扶持采購政策,建設全球集采中心,推動出口增長,做大做強泉州的專業市場優勢。
市政協委員許清水從中心城區進一步擴容中,嗅到了招才引才的新機遇。他建議環灣中心城市規劃時,統籌考慮引才留才規劃,可以布局一些人才社區或人才長租公寓。優先對“回流”至環灣中心城市創新創業的人才給予補貼和獎勵政策。立足僑鄉優勢,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吸引海外華僑華人新生代中的高層次人才來泉工作創業。
城鄉協同發展,需要加快補齊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短板。市人大代表莊凌嵐建議,加強縣域經濟發展,要把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區縣納入“半小時”經濟圈,在“十四五”期間,加大對山區縣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市人大代表陳海基則認為,在城市改造和城市管理上要補足歷史欠賬,投入專業理論,提升城市交通、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和品質,縮短與福州、廈門的差距。
泉州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代表城市,海上交通從古至今都發揮著重要功能。市政協委員侯國富建議,加強泉州的港口建設,對接周邊地區和內陸省市,把港區打造成省內周邊地區對外貿易窗口、貨物出海口,同時,做大做強保稅物流中心,提高港口綜合經濟效益,構建“市場—航線—港口—港后服務”的智慧港口生態體系。(記者蔡紫旻 莊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