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也是近年來泉州政企同心謀求新一輪彎道超車的奮斗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在泉州這片誕生“晉江經驗”的熱土上,民營企業家愛拼敢贏、薪火相傳,民營經濟的“火種”星火燎原,貢獻出八成以上的稅收、八成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九成以上的研發創新、九成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打拼出“八八九九九”的民營經濟“泉州樣板”。今日,十分天下有其九的民營經濟,依然是泉州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活力源泉,是泉州城市的重要代名詞、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脊梁。
這幾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作為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寶貴的兩支隊伍——企業家與干部隊伍,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心無旁騖咬定實業不放松,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不斷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布局搶占未來產業空間,走出一條獨屬于泉州的民營基業長青之道。
長青的有功績卓著的老產業鏈。專注于一雙鞋、一片紙、一顆糖、一把傘等的制造,歷經“有品無牌”到“貼牌代工”,再到“自主品牌”三階段質的躍遷,安踏、恒安、盼盼、九牧、八馬等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潮涌,成千上萬的企業聚力打拼出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食品飲料、工藝制品、紙業印刷等多個千億級傳統產業集群。這些年,內外形勢變化沖擊著泉州“看家寶”,加大著泉州民營企業的生存壓力,但也帶來倒逼、促成機遇。乘上“機器換工”“智能制造”的快車,在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泉企頻頻牽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術研究院、泉州南京大學環保產業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大平臺”,先從單個生產環節、生產線入手,進而造起智能工廠、無燈車間,實現轉型升級。目前全市已有超五成、2500多家規上企業參與智能化改造,短短6年就建設了超100間智能車間、近1000條智能生產線、超1萬臺工業機器人。
長青的還有前途無量的新增長極。雖然傳統產業是“搬不走的優勢”,但代表著未來經濟方向的新興產業,才是泉州經濟發展從量到質的飛躍不可或缺的一環。瞄準新基建新經濟、新材料、新組團、新交通等四個新領域,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泉州民營企業紛紛踏上了拓展新經濟的新征程。時空產業基地、“芯谷”半導體基地、傳感智能制造基地、人機交互產業基地、新型數字顯示產業基地等總投資2000多億元的13個新基建新經濟基地,不但激發了本土企業跨界投資的熱潮,也引來一眾行業龍頭、業界大咖,巢聚耕耘百億傳感智造產業、百億時空產業、百億新型數字顯示產業、百億知創產業、千億半導體產業。
新老產業的長青叩開“萬億俱樂部”大門。泉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市場主體數量井噴式增長,目前全市已擁有各類市場主體約120萬戶。而放眼全球,950萬泉籍華僑華人遍布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上千個僑團組織和250多家異地泉籍商會,200多萬名異地泉商闖蕩全國。得益于政企同頻共振,也得益于民營經濟扛旗領軍,泉州經濟發展刻度逐年上浮,直至去年如愿躍上新臺階,順利邁入GDP萬億城市行列,經濟總量保持22年全省領先。萬億級、再出發,泉州干部與企業家隊伍在主動作為中穩預期、增定力、添信心,用實際行動印證:民營經濟發展的舞臺分外寬廣,“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未來可期!
圖說泉州(陳惠婉 制圖)
2月15日,正月初四,當許多人還沉浸在年味中時,泉州市泉港區博廣輕紡有限公司500余名來自云南、貴州、四川、江西等地留泉就地過年的員工已開工生產。(林勁峰 黃雯靚 攝)
故事一
企業主動求變—— “長期堅持研發很難,但最終收獲很甜”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的國際市場寒風陣陣。位于泉州市安溪縣的凱鷹電源電器有限公司產能卻不降反升,出口訂單排到了年尾。逆市上揚的背后,是企業以創新驅動提升核心競爭力帶來的“驚喜”。
久在商海弄潮,凱鷹深知創新的重要性,每年不少于銷售額3.5%的研發投入,讓企業生產的電池充電速度更快、平均壽命提高了20%。早在2017年,凱鷹便攜手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啟動了異地技改擴建項目,投身石墨烯鉛碳超級電池的研發。去年11月,該項目順利投用。“長期堅持研發很難,但最終收獲很甜。”美國瑞澤公司在中國采購的大型兒童滑板車指定要用凱鷹的電池,讓企業負責人黃鐘雄喜上眉梢。他說,僅去年上半年,企業的產值就逆市同比增長5.18%,全年或可實現20%增長。
與凱鷹相類,柒牌與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制造研究所、中國移動泉州分公司共同合作,應用5G自動搬運機器人,幫助企業實現裁剪、縫制、制衣、倉儲等各個服裝生產環節的無縫銜接,自動搬運作業效率較人工搬運預計提升150%,人力成本降低70%左右;九牧永春智慧制造產業園區101#智慧工廠,通過5G+大數據的運用,催生出自動化馬桶生產線;南安德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牽手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自主研發出智能化拋光機器人,提升效率至少10倍……
故事二
黨政暖心搭臺—— “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
幾年前,海歸博士聶泳忠放棄國外高薪來到泉州,一手創辦起西人馬聯合測控公司。對于這家“夢想做世界領先的中國傳感器”的初創企業,泉州、洛江成立專門服務小組,一支團隊、一跟到底,給予了“保姆式”服務。
為支持西人馬落地,黨委政府統籌協調將專科學校閑置校園騰出作為高端芯片園區,除了在購置廠房、項目資金、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扶持外,甚至于排洪渠清淤整治、公共自行車租賃站布點等細節也沒落下。而由西人馬列出相關配套清單,政府部門負責與意向企業對接,這樣的“龍頭企業開單、政企聯手招商”模式,則換來了產業鏈的延伸、上下游的貫通,進而集聚出泉州市傳感智能制造基地,成為當地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良好的政企互動是“晉江經驗”的寶貴實踐,也是泉州實體經濟多年來的重要法寶。“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泉州絕不是一句口號:2018年,包含《進一步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行動方案》及17個配套細化措施在內的“1+X”惠企政策包,給企業送上“福利”;僅一頁紙300多字的《關于鼓勵民營企業未分配利潤再投資的通知》,撬動130億元新增投資;電力工程占用挖掘道路“一窗式”聯審的創新探索,讓企業“獲得電力”享受到省時省錢省力的紅利;全省首創“零費用開辦企業”,千方百計為企業減負;創新企業自主評價人才制度,放權賦能讓恒安、安踏、九牧等上百家企業有了選人用才“指揮棒”……把“麻煩”留給黨政,把“方便”送給企業,正因此,泉州企業信心指標穩居全省首位。
故事三
政企共克時艱—— “不計成本、不求回報,全力支援防疫”
今年1月22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民營經濟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在首都召開,泉企恒安集團當家人許連捷成為百名抗擊疫情民營經濟先進個人中的一員。事實上,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泉州民企與黨委政府一道直面疫情,用實際行動詮釋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
“不計成本、不求回報,全力支援配合全國防疫工作。”疫情發生后,許連捷立即對公司相關負責人提出要求。響應黨委政府部署,恒安集團第一時間組織企業復工復產、轉產醫療用品、馳援一線,先后多次向湖北、福建防疫一線捐贈物資和現金,累計捐贈超2300萬元。當得知湖北一線女性醫護人員缺乏衛生巾等護理產品,許連捷又當即決定她們的衛生巾產品“恒安全包了”,迅速從各生產基地調運產品直接送達。
不只是恒安,也不只是助力抗疫,在更廣的領域,政企共克時艱的身影從未缺席:2017年,泉州實施民生補短板“四心工程”,海內外泉商和泉籍商會一呼百應,向“同心工程”項目捐資總額近2億元;在晉江,干部與企業家積極奔走,勇摘“世中運”舉辦權,生動詮釋“在一起、更出彩”;在安溪,“百企聯百村幫千戶”精準扶貧行動開全省先河,136家企業、商會、海外會館結對幫扶108個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1152戶,落實幫扶資金2100多萬元;在鯉城,廣大企業家響應區委區政府設立教育發展基金會倡議,短短幾天即有14家愛心企業、組織踴躍捐贈,籌集捐款2.73億元;在石獅,愛登堡、青創城等一大批服裝企業和網批市場在黨委政府引導下,借力5G技術興起直播電商新時尚,從老板到市長,紛紛轉型為產業“帶貨”、為城市“引流”。(記者 陳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