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泉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去年以來,泉州市將高素質農民培育列入年度重點工作,立足轄區各地產業,整合培訓資源,打造高素質農民培育特色模式。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舉辦116期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培訓農民7238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26%。
為落實高素質農民培訓資金保障,泉州市下發多份文件,分解下達中央、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31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795萬元、省級資金522萬元。繼續在9個主要農業縣(市、區)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工作。
市縣兩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培訓方案,完善政策支撐體系,舉辦符合當地農業定位的培訓班,如晉江的水產、農機、糧食,南安的果蔬、休閑農業,惠安的水產、果蔬,安溪的茶葉、果蔬,永春的蘆柑、制香,德化的陶瓷等。
市級層面的培訓班采用集中授課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綜合運用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角色扮演法等培訓模式,培訓內容有農業農村政策、電子商務、合同法、現代農業、農產品安全、植物保護等。培訓對象為60歲以下的農業從業者,主要面向返鄉創業大學生、中高職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和退伍軍人等。各縣(市、區)則采取“培訓機構(職校、中介)+農技推廣機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培訓模式,聘請素質高、專業理論強、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專業技術骨干、鄉土專家組成講師團隊伍進行授課。根據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分段安排課程,對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人員分類分產業開展培訓,做到“一班一案”。
在開展培訓工作的同時,泉州市注重對高素質農民的激勵和獎勵,加強對農業農村部“全國十佳農民”資助項目、“全國百名杰出高素質農民”項目資助等中央、省級人才項目的申報指導工作。目前,全市共評選出市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34名,省級優秀農村實用人才9名。(記者許雅玲 通訊員戴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