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住房夢,承載著百姓對家的向往。
“十三五”以來,泉州市大力推進城鎮住房保障,持續加大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保障力度。如今,公共租賃住房實現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等保障房,解決了很大一部分“夾心層”的住房難題……以滿足各類人群多樣化住房需求為目標,泉州市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已覆蓋至城鎮常住人口,保障方式由實物保障為主轉向實物保障和貨幣保障并舉,住房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更多百姓實現了住有所居。
公租房 圓群眾“安居夢”
2021年元旦,在泉務工的張瓊梅一家四口住進市區芳草嘉園一套兩居室的公租房。“一進門,干凈、明亮,可以說是拎包入住,感覺很溫暖。”張瓊梅說。
多年來,為了患自閉癥的兒子,張瓊梅夫婦四處求醫、傾盡家財。去年,家中“頂梁柱”——張瓊梅的丈夫突然病倒,這個家庭再度陷入困境。“特別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張瓊梅說,公租房每月租金不到540元,大大減輕了她的經濟壓力。
最讓她滿意的是,樓下的庭院實行封閉式管理,她可以放心讓兒子下樓玩。“我以前租的房子,出門就是大馬路,我特別擔心孩子跑出去。”張瓊梅說,如今,每逢周末,她都會帶著兒子去一墻之隔的芳草園打球,“有地方可以釋放心理壓力,孩子的情緒也比以前穩定多了。”
張瓊梅一家喜圓“安居夢”,是泉州市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的一個縮影。自2008年以來,泉州市歷經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含企業員工宿舍)和限價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及貨幣化補貼等過程,以棚戶區改造的拆遷安置房和人才房建設作為有機補充,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體系,形成了泉州特色的住房供應體系。
“泉州作為全國、全省住房制度改革的先行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長黃清華介紹,為了滿足保障家庭就業、就醫、就學、購物等實際需求,泉州市精心規劃,將芳草嘉園公租房、東邊巷公租房、東寶花苑小區、西華公寓、見龍亭小區等一批保障性住房都建在了公共交通便利、生活環境宜居、市政配套設施完善的區域,讓住房保障家庭更有“獲得感”。
公平是保障房分配管理的關鍵。據泉州市住房保障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泉州市出臺了多份文件,對各類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申請、審核、輪候、分配、退出等各環節進行規范,并率先啟動實施日常受理申請的輪候制度,在全省非省級試點單位中率先啟用保障房管理系統,建立了住建、民政、公安交警、市場監管、社保、住房公積金等部門共同參與審查的聯審平臺,提升分配管理水平。
針對群眾實際需求,2017年12月,泉州市還在全省率先出臺實施意見,對中心市區符合條件的公租房保障輪候對象發放住房租賃補貼,由其自行在租賃市場上承租住房,推動住房保障方式由實物保障為主向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并舉過渡,并逐漸向以貨幣補貼為主轉變。
市住建部門數據顯示,至2020年12月,全市正在實施保障41702戶,其中實物保障40729戶,租賃補貼973戶,正在輪候1480戶,累計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8023戶,有效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
棚改房 讓“蝸居”變“宜居”
一大家子三代人,擠在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里,進出衛生間都得側身避讓,樓道周邊環境更是臟亂差……這樣局促的居住環境,曾是泉州西郊新村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棚戶區改造這項“暖心工程”的實施,正讓“蝸居”群眾的生活發生質的飛躍。
作為全市規模較大的回購商品房項目,西郊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自2017年4月份動遷伊始,就受到市民的廣泛關注。“這個項目是泉州規模較大的通過公開對外‘招、拍、掛’,由房地產開發商進行開發建設的棚改項目。”西郊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總建筑面積逾33.8萬平方米,規劃16棟高層住宅,并配建幼兒園、農貿市場等設施,其中有10棟樓的住宅部分由政府出資回購,建成后可提供1894套商品房用于安置征遷群眾。
“項目整體雖以回購商品房為主,但都是按普通商品房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選材、工藝、質量、效果等可與市場公開銷售的商品房相媲美。”該負責人說,早在項目規劃初期,指揮部就召開群眾代表聽證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面積、戶數、戶型等根據摸底情況進行設計,共有5種戶型可供選擇,平均每戶還有15平方米左右面積可按優惠價格擴購,基本可以滿足征遷群眾的需求。據悉,回購商品房預計將于今年10月前封頂,征遷群眾有望于國慶節前選房。
放眼全市,伴隨著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群眾正告別“老破小”的舊居,開啟新的生活。據市住建部門統計,2016年以來,全市共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95個、81672套(戶)。目前已開工81672套(含貨幣安置43439戶),已竣工56678套(戶)、已基本建成6006套(戶)。
“為了滿足被征收人多元化、差異化的居住需求,泉州還搭建了棚戶區改造被征收人自主選購商品房的互聯網+平臺‘泉房通’,提供‘一站式’服務,并設立交易資金監管專用賬戶,確保交易資金安全。”黃清華介紹,采取貨幣安置的被征收人可通過該政府服務平臺,自主選購合適的商品房,并享受相關的優惠政策。
人才房 助追夢人“落腳”
一座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夠不夠,衡量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能否“安居”,無疑是重要一環。
2017年2月17日,泉州市人才“港灣計劃”正式啟動,向全球各類人才拋出“橄欖枝”。拿出真金白銀用于人才安居,泉州誠意滿滿。
針對人才的不同住房需求,泉州采取安居補助、租住人才公寓、租房補貼和支持購買商品住房等方式,構建起貨幣補貼和實物配置相結合的人才住房保障體系。
在泉州,經過評定的高層次人才,依照第一至第五層次人才標準,租房可按不同面積標準享受補貼,購房可獲80萬元、40萬元、20萬元、10萬元、5萬元不等的補助。
“市本級在東寶花苑保障性住房項目集中配套建設了204套人才公寓,全部作為周轉房向高層次人才出租,床、沙發、廚房電器等生活必需品一應俱全,配置滿足拎包入住要求。”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相關負責人介紹,高層次人才如果選擇租住人才公寓,不僅可以獲得租金減免,第一層次人才在泉州全職工作滿10年,還可無償獲贈所租住的人才公寓。
值得一提的是,當高房價成為諸多城市吸納人才的障礙之時,泉州在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上,為滿足人才剛性購房需求、幫助人才“落腳”下了不少真功夫。2019年5月,泉州出臺《泉州市高層次人才在中心市區剛需購房實施方案》,明確在中心市區(鯉城區、豐澤區、泉州開發區)商品住房項目中安排10%的房源,供高層次人才免搖號購買。2020年4月,又在原有第一至第五層次高層次人才的基礎上,將產業實用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購房范圍,讓更多人才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
據統計,自2017年11月啟動安居保障申請以來,截至2021年2月底,泉州市共有303名高層次人才獲得安居保障,中心市區37個房地產項目已實施高層次人才購房工作,305名高層次人才順利購房。
“今后,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改建、配建、調劑、收購、租賃等方式,多渠道籌集人才住房的房源;同時,重點推進政策性租賃住房建設,堅持小戶型、低租金,不設收入線門檻,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和新落戶的新就業大學生等群體的住房問題。”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謝曦 通訊員 劉毅堅 陳俊超 劉旭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