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倒、噎到、燙傷、誤服藥物……意外總是突如其來,若救治不當很可能造成二次傷害,甚至會延誤救命。可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學習急救知識,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紅十字部門、醫院等單位及各縣(市、區)也一直致力于公眾急救科普,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學會急救知識和技能,在必要的時刻出手挽救生命。在一些發達國家,應急急救知識普及率普遍在70%以上,目前泉州市的普及率并不高。今年5月8日是第74個“世界紅十字日”。如何提高市民學習急救知識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急救知識普及率?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泉州晚報社員工學習心肺復蘇技能 (陳曉東 攝)
市民都可以報名參加急救技能培訓 (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 供圖)
向學生普及急救知識(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 供圖)
包扎傷口也是急救培訓的內容(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 供圖)
生死一線 救還是不救
如果見到有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救還是不救?掌握急救知識的,此時就多了一份出手相救的底氣,當然也有“萬一施救不成功會不會惹上麻煩”的顧慮,但更多的圍觀者沒出手的原因則是“想救卻不懂怎么救”。
老人吃飯噎住昏迷
兒子用心肺復蘇救回
今年1月7日中午,93歲高齡的林漢水吃飯時噎住昏迷倒地。當時在市區美食街上班的阿彬接到母親電話后,立即趕回位于九一街的父母家中。他看到,父親癱倒在椅子上,不省人事,臉色發黑,手腳冰涼,大小便失禁。學過急救知識的他意識到,父親可能是因食物堵住氣管發生窒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他立刻幫父親做起了心肺復蘇。他持續不停地為父親做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慢慢地,老人吐出了一團紫菜,又漸漸地有了粗重的喘氣聲。心肺復蘇持續了20多分鐘,老人有了意識,臉色漸漸轉為紅潤。休息了1個小時左右,老人狀態恢復正常。
2018年,阿彬前往泉州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簡稱“科普基地”)參加了急救培訓,之后一有機會就前往復訓,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技能。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一次施展所長就是救了自己的父親。“多虧學了急救,不然打120也來不及。”事后,阿彬心有余悸地說,“大家都應該學些急救知識,真的可以救命!”
動車上偶遇旅客暈倒
男子首次用所學救人
2020年7月初,洛江人董紅光在福州站乘坐動車前往泉州。動車剛要發車時,坐在他前排的一名20多歲小伙突然趴倒在地,這一幕把周邊旅客嚇得不輕。他趕緊站起來,并讓人幫忙將小伙翻過來,只見小伙嘴里不停吐白沫。
董紅光于2019年1月在科普基地學習過急救知識,他先撬開小伙的嘴巴查看,然對其進行心肺復蘇。當時周邊的旅客可能不懂施救知識,都不敢上前幫忙。他一邊做心肺復蘇,一邊讓旅客幫忙叫列車員。趕到的列車員通過廣播尋找醫護人員并撥打120電話,之后一名女性旅客也參與施救。過了七八分鐘,小伙慢慢有了呼吸,人也蘇醒過來。動車到了福州南站后,小伙被120救護車及時接走。事后,董紅光感慨,這是他第一次碰到暈倒的人,也是第一次用所學的急救知識救人。
擔憂救人不成惹麻煩
對急救知識認識片面
2019年4月下旬,在晉江安海鎮安平橋公園,42歲的姚某晨跑時突然倒地,多名群眾看見,但不懂急救知識,一時不知所措。派出所接到報警后趕來處置,但經檢查發現男子已無生命跡象。法醫初步判斷,死者系自身病理性原因猝死。
“普通人畢竟不如醫護人員專業,萬一貿然實施心肺復蘇導致他人死亡,家屬找上門來怎么辦?”記者采訪中,部分市民表達了內心的顧慮,他們擔心一旦施救不成功,反而會惹上麻煩。看到單位或公共場所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器,也將其當成擺設,認為與自己無關。
還有市民對急救知識的認知較為片面,僅停留在心肺復蘇上。“曾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有人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救助被噎著的小孩,后來查了資料發現,還有外傷處置等知識。”已向科普基地報名學習急救知識的曾女士說,原來急救知識不只有心肺復蘇術,其他知識在關鍵時刻也可以救命。
生命課堂 教你如何救
2016年,市急救科普教育基地成立,向社會公眾開展急救知識科普宣傳和初級急救員公益培訓的專業化科普,截至目前已累計為約12萬人次公眾普及急救知識。同時,近年來,泉州市紅十字部門、醫院等單位以及各縣(市、區)也在加大急救科普力度。
壯大志愿者團隊
已培訓助教169人
在動車上利用心肺復蘇成功救助倒地小伙的董紅光,就是科普基地的一名學員。“科普基地發展凝聚了眾多急救科普志愿者的愛心和奉獻。”泉州市急救指揮中心培訓科主任、科普基地負責人陳榮明介紹,科普基地志愿者團隊有助教169人,還有更多的志愿者正在培訓中。他們均從學員成長為助教,認識到急救科普的重要性,本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理念,利用業余時間參與急救科普。
隨著急救科普的深入推廣,學員和助教中也涌現了阿彬、董紅光等眾多救人英雄。“他們不僅僅救了陌生人,還救了自己的親人。”陳榮明舉例道,2019年3月的一個晚上,學員汪先生的妻子突然說自己全身麻木使不上勁,說完就暈倒了。汪先生識別出妻子的心跳停止,立刻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幾分鐘后妻子心跳恢復,送往醫院急救被診斷為腦動脈瘤破裂,當晚進行手術,術后第二天便清醒了。“生死就在一瞬間,汪先生說,沒想到培訓急救知識后,先救的是自己的愛人。”
陳榮明說,助教除了平時參加開展科普活動,每周還要參加1至2次的內部學習,鞏固、提高急救科普教學技能。
公益科普持續5年多
1.3萬人獲初級急救證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急救科普基地設有心肺復蘇、創傷急救等6間培訓室,配置心肺復蘇模型、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培訓器械,常態化向公眾開展急救知識科普宣傳和初級急救公益培訓,定期舉辦急救科普開放日、親子體驗班和線上線下培訓等。自2016年成立以來,該科普基地已組織全市12萬余人學習了急救知識技能,其中1.3萬多人參加初級急救員培訓課程學習并獲得合格證書。據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主動學習急救知識,助教和學員中涌現出許多救人救己的案例。2018年,助教林女士在動車上用心肺復蘇術救人,后來她的小女兒吃果凍導致氣道阻塞,她迅速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2020年,學員潘先生在筍江橋附近利用心肺復蘇術救活一名溺水女子……
此外,各縣(市、區)也有急救科普的創新舉措。南安市紅十字會經常舉辦救護培訓普及活動,今年4月份,南安市紅十字會在紅十字博愛驛站開展了現場初級救護培訓普及活動,并應邀為2021年南安第一期退役軍人技能培訓班學員開展應急救護培訓。2018年,石獅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樓設置了該市首個市民急救技能體驗點,該體驗點除了有各種急救器材,還設有體驗區、值班區,市民可通過操作示意圖,在救護培訓師的指導下,近距離了解、操作急救用品,提升急救技能。
開展“六進”活動
現場普及急救知識
為了擴大急救知識的普及面,急救科普基地還積極開展急救知識“六進”(即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活動,針對學校、公共服務機構等重點人群開展宣教。
今年3月15日,陳榮明向泉州市公安局首期輔警集訓班的400名輔警開展急救培訓,理論課后,54名志愿者組成的助教團隊在操場上教輔警們學習心肺復蘇和創傷包扎實操技能;今年2月4日下午,陳榮明帶領10余名助教來到泉州晚報社,向單位員工普及急救知識,利用人體模型現場教授心肺復蘇術和如何使用AED;今年4月7日,泉州市中小學“急救進校園——萬人急救培訓”啟動儀式在市實驗小學舉行,當天解放軍聯勤部隊第910醫院的醫護人員進入該校,對五、六年級學生開展急救培訓,今后每年都將到該校開展急救實操演練;2020年6月,鯉城區紅十字會應急救護隊成員在市區中山公園內手把手教市民急救知識,僅周末兩天就對500多名市民進行了培訓……
急救知識 普及路漫漫
有媒體報道,據統計,中國應急急救知識普及率僅為2%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40%以上,有的高達60%。在日本,超過90%的中小學生接受過急救知識普及;美國法律規定,國民在18歲之前必須全部掌握基本急救知識。記者采訪獲悉,急救知識普及路漫漫,需要各方加大普及力度,形成長效機制,也需要廣大市民轉變意識,積極參與。
加強普法力度
打消群眾救人顧慮
當各種意外與災害發生時,有些人對自己能否正確運用急救知識缺乏自信,害怕承擔后果,為了打消救助人的顧慮,今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同時,《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提到,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包括心肺復蘇術、止血包扎和固定搬運、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把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體質健康測試情況作為學校學生評優評先、畢業考核和升學的重要指標。按照師生1∶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公益培訓。
建議納入常規課程
重點人群培訓常態化
除了急救知識“進校園”活動,目前,泉州市已有初高中將急救培訓課程納入軍訓中。在陳榮明看來,急救科普應從小抓起,不應僅局限于“一次性”培訓,而是將科普納入學校教學體系中,成為常規課程項目,每學年都開展,讓孩子們年復一年地復訓,在出校門之前就已經掌握這項技能。
“學生人數眾多,開展培訓時無法面面俱到,從救助角度來說,建議每個班級選出2男2女,至少4名同學作為‘急救員’,每學期都參加復訓。”他說,如果學校或班級活動中出現緊急情況,能保證至少有1名“急救員”在現場及時進行救助。目前科普基地正在與部分學校協商,逐步推行。
他認為,學生以外的大范圍社會普及工作同樣任重道遠,可先從從事特殊行業的“重點人群”入手,如學校班主任、體育老師、生管老師,以及警察、消防員、營運車輛駕駛員等人員。目前泉州市人民警察訓練學校在每年的警察集訓中開展應急急救培訓課,提升民警的應急急救能力,實現科學有效的自救互救,而其他多數單位則不定期地開展培訓班。“急救知識培訓應該形成長效機制,納入職業技能日常考核,使急救培訓常態化、系統化、規范化。”
加大投入擴充專職人員
社會培訓交由專業團隊
泉州市一小學體育老師是科普基地的學員,他告訴記者,學校曾安排他為同學上專業的急救課,“我只參加過一次培訓,后來未再復訓,做的不一定規范,自覺無法勝任科普教學工作。”他認為,專業的事應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有規范地組織培訓。
科普基地的一位志愿者也向記者透露,目前科普基地的專職工作人員較少,工作負擔大,為了促進急救科普工作更好地開展,除了鼓勵更多人加入志愿普及急救知識的行列,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加大人力、財力投入,增加專職工作人員。
相關鏈接
心肺復蘇術步驟
第一:評估現場環境,解除危險因素,確保現場安全。
第二:通過輕拍雙肩、大聲呼喚來確認患者是否有意識,如無任何反應則進入第三步。
第三:呼喊求助,讓前來幫忙的人撥打120,拿急救器材(如AED)。如果是獨自一人,手機開啟免提模式撥打120。
第四:檢查呼吸,用5-10秒觀察胸腹部有無起伏,如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嘆息樣呼吸,開始心肺復蘇(將患者放置于堅實的平面上,取平臥位)。
第五:胸外按壓。①雙掌根重疊,貼腕翹指,放置于胸骨下半部;②按壓30次,以100~120次/分頻率垂直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不超過6厘米,確保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彈,盡量減少按壓中斷時間。
第六:開放氣道,檢查清理口腔異物,仰額提頦法開放氣道。
第七:人工呼吸。采用口對口或口對面罩人工呼吸2次,每次吹氣持續1秒,確保每次吹氣時有可見的胸部隆起,避免過度通氣。
第八:判斷。每5個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可判斷急救效果。實施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交替進行,盡早應用AED。如有旁人在場,每2分鐘交換1次按壓職責,以確保胸外按壓質量,直到醫務人員到場接替或患者有反應。
注意:盡早應用AED除顫!
①如可以獲取AED,應盡早應用;
②開機后按語音提示操作;
③確保“分析心律”和放電時無人接觸患者。(記者 王麗虹 陳靈 實習生 劉鴻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