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尤燕姿)當兵6年,在空軍部隊入團入黨,并因公受傷。今年67歲的戴漢祥,家住泉州市區泉秀街道泉淮社區時代華庭小區,退休后,偶然認識了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深知基層工作不容易,主動加入他們,攬下了許多志愿者的活兒,并時常發揮自己的黨員模范作用,教育年輕一代,要不怕苦不怕累,在平凡的黨員中,做一顆哪里需要到哪里的螺絲釘。
戴漢祥
18歲入伍從軍,表現積極入了黨
小時候生活在晉江金井,1954年出生的戴漢祥,小學二年級讀完就輟學了,小小年紀的戴漢祥便到五金廠當學徒,學發電。戴漢祥回憶,其實當時自己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差,父親是計件工人,一個月有四五十元的工資,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大。在那個年代,鄉親們經常說“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再加上自己從小的從軍夢,18歲那年,他遠離父母,來到天津一個空軍部隊參軍。
當時這是個空軍部隊,是搞探照燈武器的,但由于當時的武器較為落后,不再使用。兩年后,他調往山西文水縣軍用機場,他所在的連隊是專門為轟炸機輸送氧氣,保障飛機的飛行,并負責部隊的發電工作,干的都是技術活。
參軍后,戴漢祥才知道在部隊里可以得到很大的鍛煉,一來是文化理論,二來是技術水平。同時,他剛去參軍時,就暗自下決心,要好好表現,才能光榮退伍返鄉。
戴漢祥因公受傷,退役軍人事務部頒發給他的殘疾軍人證
因團結戰友,表現積極,1976年,戴漢祥在班長的推薦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因為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當時連入黨申請書,都是自己一字一字慢慢練出來的。他回憶自己當年給父母寫信,每次都要叫戰友們幫忙,因為不好意思一直讓戰友代筆,他每次寫信回家,都是寥寥幾字,內文連信封不到50個字。
入黨后,戴漢祥積極學習,訓練之余,他抽空看書識字,在連隊里,因有一手技術,他受到連隊領導的重視,希望他能夠在部隊多待幾年。但由于在一次全軍的衛生評比中,一個新兵的失誤操作,導致輸氣管爆炸,他雙手受傷。
在醫院躺了3個月,戴漢祥得到了許多領導和戰友的關心。
也是因為受傷,戴漢祥才決定退伍回鄉。1978年,他返鄉后被分配到泉州市物資局,當時的工作,就是分配工農業生產所需的物資,在物資局一干就是幾十年,直至2014年退休。
戴漢祥帶志愿者隊伍上街打掃衛生
社區幫他解決煩心事,他加入志愿者隊伍
退休后,戴漢祥住在時代華庭小區,屬泉淮社區居委會管轄。因一次與樓上鄰居衛生間漏水的糾紛,吵吵鬧鬧兩三年,直到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入,才將他這起煩心事解決了。
這件事,讓戴漢祥結識了社區的工作人員,他決心要為社區居委會做點事,并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社區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盡管來叫我”。
所以,社區里的許多志愿者活動,都會有戴漢祥的身影,他非常熱心,也很積極,“社區的工作人員他們很辛苦,我們退休了也不能閑著,能夠為他們做點事,分擔一點工作,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該做的”,大多時候,戴漢祥是隨傳隨到,就像在遵守部隊里的紀律,一接到消息,刻不容緩就出發。
上兩周天氣炎熱,戴漢祥帶著兩個志愿者隊伍,在轄區的大街小巷里撿垃圾、撿煙頭。每天早上6點多出門,有時候連續干活到下午,有時候是下午出門到晚上才回家。戴漢祥說,“有一天我們撿了差不多20斤的煙頭,連綠化帶里的塑料瓶子都不放過……”,志愿者們有的來自高校的大學生,有的是公司職員,還有公務員,他們大多是年輕人,頂著烈日在街上撿垃圾,確實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但是戴漢祥一次都沒有缺席,他還不忘鼓舞年輕人的士氣,讓他們要好好學習,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老戴很熱心,只要喊他,他從不推辭,也不問是啥事,就馬上答應下來了”社區書記林志忍說,作為社區的老黨員,他經常起帶頭作用,對社區工作人員非常關心,他也是志愿者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黨員。(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