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山學堂·泉州學講座”文史系列第一講在小山叢竹誠正堂精彩開講。泉州市原副市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祖拳傳承人周焜民先生以文化為切入點,向市民朋友耐心解讀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人文意義和歷史觀。接下來,小山叢竹古書院將繼續邀請文史專家開展泉州學講座,挖掘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
市民在小山叢竹講堂聽周焜民講座
周焜民在小山叢竹講堂講座
建新城容易,建美麗的城市難
周焜民先生生于泉州,長于泉州,他自稱是一名“守城人”。過去數十年里,他為泉州的城市規劃、名城保護、文脈賡續工作付出了諸多心血。
他說,建一座新的城市容易,建一座美麗的城市難。保護、建設泉州這座優美的城市,要將歷史文化與城市現代化進程關系處理好,把山、水、城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系處理好、協調好。一直以來,泉州的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有序開展,悠久豐厚的遺產資源不但得到繼承、保護,而且逐漸鮮活。現在,諸多民間力量特別是青年一代,也自覺地加入到宣傳、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行列中來,以新的視野、新的活力、新的方式宣揚泉州文化。這是一種振奮人心的新形勢,他們的探索值得贊許和提倡。
他希望,保護世界遺產城市應當成為社會理念和公眾意識,全市上上下下都自覺行動起來,延續泉州的歷史文化脈絡。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
周焜民講到,1982年,泉州市就編制了《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11年后,市人大審議通過《泉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啟了法制護航名城保護的先河。
泉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保護老城和延續文脈問題,物質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要一手抓,從而體現出一種更為整體的民族文化精神保護的特征。四十年來,泉州堅持以保護和創造具有地方風格的城市風貌為方向做好規劃,妥善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街坊及民居特色。在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用地功能、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完善等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更新。
“在不斷優化古城功能布局,促進古城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人居品質方面,泉州可以說是一以貫之的。”周焜民說,多年來,泉州堅持了“三片一線”的重點保護核心地段以及風貌保護區,并劃定50公里的歷史文化影響圈,保護了城市十字形的基本結構特色和傳統格局,將集山、水、城三位一體的環境體系作為古城整體環境進行保護并形成古城疏解環,留住城市記憶,留住鄉愁。今后如何標本兼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化水平,吸引更多活力人群宜居于古城,在古城工作,在古城創業,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討的課題。
以特色地方文化促進保護提升
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期保護工作,為泉州申遺做了很好的準備。現在,泉州已加冕世遺城市,在周焜民先生看來,“宋元泉州”將成為泉州的一張世界性名片。他認為,作為世界遺產城市這種不可再生資源,一切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都要以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為前提,都要以有利于遺產的保護和保存為根本。遺產城市所表達的歷史觀和文化觀,需要不斷深入和延續。因此,泉州人民的共同責任將更加繁重。
在做好提升保護方面,他建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要充分考慮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應當被視為發展靈感的直接源泉,文化同樣也是社會的調節器。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脆弱易損性,保護是第一位的。要活化利用泉州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展現“世遺泉州”文化多樣性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影響力,促進泉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與發展。他以西街為例,認為要讓西街活絡起來,應該更多地引進文化因素,展示更多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把控好商業網點布局,讓老街新生的同時,留存文化底蘊,更好地展示豐富多彩的歷史積淀,呈現活態特征,使西街之旅成為多樣性文化之旅。(海都記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