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海絲福船文化,展示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在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平村這個漁村里,由當地村民林配宗私人投資,用了近一年時間,悄然打造了一座海絲福船館。近日,記者探訪了該館。
福船館里展示的精美福船
老漁民用來造船的老工具
再現千年前福船制造技藝
這座福船館內設有“海絲福船的文化歷史”“水密隔艙的造船智慧”“海絲福船的航行之路”“揚帆啟航的絲路盛景”“勇拓海絲的航海精神”5個專題陳列板塊,陳列著各式大小的福船模型、造船工具等。此外,通過實物與場景結合,圖文與聲像結合,觀賞與體驗結合的形式,展示了福船的演變歷史和建造工藝,及泉港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泉港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歷史悠久,起源于唐朝,是中國最具遠洋能力的商船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
林配宗早前就萌生了在當地建造一座福船館的想法,展現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東亞文化之都及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泉州的魅力,讓更多人深入了解福船文化。今年1月,他把想法付諸實行,福船館正式動工。
而一年前,他還在當地建造了一艘長30米、深2.15米的福船,實現了以1∶1比例“復制”明代福船的夢想。這艘福船如今停靠在誠平村最美海岸線上,更為直觀地向前來參觀的人們展示大型福船的壯觀。
林配宗對于福船的這份執著,源于內心蘊藏的深厚情懷。林配宗的母親出生于當地黃氏福船造船世家,黃氏曾參與鄭和寶船的制造,黃氏建造的“黑舶五青案”是福船的杰出計劃打造基地傳承福船技藝代表。林配宗的八個舅舅身懷一身造船手藝。孩童時,林配宗經常跟在舅舅身邊,看他們如何造船。他對造船愈發感興趣,可惜造船技藝傳內不傳外,16歲的林配宗初中畢業后,便跟著父親出海捕魚,出海的日子,一干就是整整9年。
結束捕魚生活后,林配宗盡管轉戰商場,但仍未放棄心底的造船夢想。“木質船逐漸被鐵質船所替代,想到曾經盛極一時的木質福船可能很快消失就萬般難過。”林配宗感慨道。為了讓古老造船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他決定把大型福船制作成船模。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組建團隊設計、制作古船模型,想把福船文化發揚光大。
2006年,林配宗發起福船建造技藝“非遺”申請。2014年11月,輾轉努力多年,泉港區“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終于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永久收藏,讓全世界感受到福船的魅力。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福船,不僅在中國古代海上對外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對當時的海洋歷史和漁民生活客觀而真實的記錄。”林配宗說。
隨著海絲福船館的開館,館內時不時會迎來外來人士參館、了解福船文化,這讓林配宗覺得自己為保護傳承福船技藝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還計劃打造水密隔艙福船產業基地,這樣學生們也能來這里研學水密隔艙構造,傳承福船技藝。(海都記者 柳小玲田米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