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2月22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文/圖)“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須從情勝”,中醫重視情志致病,講究情志療法。在泉州市中醫院,保健脾胃科主任醫師王奕珊,將喜怒哀樂等情志當成一味良藥,配合中藥湯劑為病人號脈治病,贏得了許多患者的信任,正如病人贈予她錦旗上寫的:“醫德高尚暖人心,醫術精湛傳四方”。
從醫32年,她說有的病需“三分治七分養”,有的病則靠“七分治三分養”,治養結合,醫患互信,才能取得十分的療效。
人物名片
王奕珊,泉州市中醫院保健科脾胃病專業主任醫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福建省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善于用中醫中藥治療內科脾胃病專業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癥,如幽門螺桿菌感染,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返流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疣狀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胃腸息肉等疑難雜癥。
開導病人 她常當和事佬
一周五天,均可見王奕珊在診室忙碌的身影,病人一個接一個。
采訪那天是周一下午,一對夫妻在她的診室里拌起了嘴,丈夫說自己工作辛苦,生了病,妻子不管他的死活,不陪她來看醫生;妻子說你難受都不講,講了就陪你來看醫生了。
夫妻倆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讓的架勢。王奕珊聽完后拍著病人妻子的肩膀說,“他工作那么辛苦,你要多關心他,現在他病得不輕,你要多讓著他,少說一句。”
丈夫又抱怨起來,“為了這個家辛苦工作,建房子,希望一家人出去有面子,到頭來卻生了病”。
“是啊,是啊,所以現在我就安排一些事情給她做,讓她為你服務,多照顧照顧你。”王奕珊安撫著病人的情緒,說他這病跟長期心情不好有很大的關系,指導病人遇事不能習慣性地考慮不好的一面,多往好的方面想,這樣,才會越想越輕松,才不會鉆牛角尖。
王奕珊認為,看病就是在助人自助,除了認認真真地望聞問切以外,如果有必要,她會給予病人疏導。
拋開疾病本身,她擅用情志療法,時常當和事佬,調解一下患者和家屬間的小矛盾。
講到生病,她說,整體觀是中醫的特色之一,不能只見檢查報告不見人。在整體觀的指導下,人的五臟六腑和七情六志是一個整體,人和自然界又是一個整體,人之所以生病,雖然有一些是日常生活的不良習慣所致,但越來越多表現出受情緒焦慮的影響,所以,調暢情志很重要。
內科絕大部分疾病都是有原因的,審證求因是古訓,理清楚病因所在,醫患互信,就能如古人所云:“上醫治未病”。
上述患病的男子常常要半夜起來在海上作業,他來看診時說自己胃脹,不覺得餓。經過檢查發現是胃腸息肉、疣狀胃炎、結腸糜爛等,情況比較嚴重,屬于胃腸病中的難治之癥。
王奕珊主治胃腸疾病,也是泉州市中醫院最早運用中藥灌腸的醫生之一。她建議該男子使用中藥灌腸的辦法治療,并把中藥灌腸的流程教給病人家屬。
家屬拿到藥后,已經是下班時間,但王奕珊沒有一絲不耐煩,慢慢地教家屬,該如何浸泡、熬制藥材,然后如何灌入體內,“一定要按照這個流程來,藥才能起效果……”
擔心自己說的病人家屬沒辦法記住,王奕珊多次重復,直到對方聽懂了為止。王奕珊說,他的病得靠“七分治三分養”,所以回家要放松心情,能吃能睡,生活有規律,而生氣吵架,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王奕珊為病人看病
為驗證效果 她親試親嘗
中醫養生提倡形神兼養,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有度,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才符合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有益于健康和長壽。
“我兒子說我去醫院回來整個人都不一樣了”,慢性萎縮性胃炎、常年失眠的羅女士,又來找王奕珊復診了。
她說之前因為身體不舒服,整個人心情很煩躁,動不動就跟老公吵架,病情好轉后人的心情也好很多,現在連架都少吵了。
羅女士說,去幾趟醫院回來,連兒子都發覺家庭的氛圍越來越好了,她連連感謝王奕珊醫生,平時來看病,還能學點養生知識,改變性情。
王奕珊說,其實不是羅女士覺得病好了心情就好,而是心情好了病自然也好了一半,而且有利于慢性病的康復,以達到病好的療效。
她說給病人看病就要有療效,為病人負責任,她經常為了驗證效果,自己親試親嘗。
感冒咳嗽就用中藥自己治療,比如容易刺激或者誘發疾病的發物,根據辨證后要忌口,她也會自己嘗試一番。
例如感冒喉嚨痛的時候吃蝦,就會迅速加重喉嚨痛;痰多咳嗽的時候吃海鮮,痰就更多,咳嗽不容易好;對于失眠或者睡眠質量不好的患者,她會建議病人多走路多運動。
“不知道效果如何,我就先自己試一試”她說,自己剛開始嘗試時,走了15分鐘腿就抽筋,后來堅持鍛煉,現在連續走2~3個小時都沒問題,每次走路運動后,睡眠質量就會好很多。失眠心煩者,就要睡前萬步走,對提高睡眠的質量確有療效。
從醫32年,來找王奕珊看胃腸病疑難雜癥及復雜病癥的病人越來越多。有一天,診室里來了一個很壯實的年輕人,他雙手抱在胸前,面色蒼白,捂著肚子說胃疼。經驗豐富的她,馬上察覺出情況不妙,看年輕人的樣子,不像是胃痛,更像是急性胰腺炎。做完CT檢查,果然是急性胰腺炎中重度,年輕人就被收住院了。“這種疾病非常兇險,沒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有可能就錯過了及時的救治時間。”
每天接觸的病人很多,王奕珊說,有時候看診完回家,擔心病人的情況,感同身受病人的負面影響,自己也會因此失眠。
王奕珊叮囑病人家屬有關用藥注意事項
沉淀自己 她埋頭拉車
中醫是一門需要靠沉淀的醫學,王奕珊畢業于福建中醫藥大學,她之所以學醫,是受父母之命。
“也許是我父母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想,讓我幫他們實現吧。”畢業后在泉州市中醫院工作,王奕珊先是在內一科待了10年,主治心腦血管疾病;隨后在內二科看消化道疾病,一看又是10年。
2009年,已是正高職稱的她,作為福建省第五批援川醫療隊員奔赴四川參加災后支援醫療重建工作。
當時,她的兒子正要參加中考,自己到四川3個多月后,瘦了8斤。一邊要參加支醫援建,心里還一直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盡管載譽歸來,但她淡淡地說這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也是醫生該有的奉獻精神,每個出征的白衣戰士,都是“舍小家為大家”。
如今55歲的王奕珊還在沉淀自己,她常常在看病的時候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中醫藥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有著神奇的療效,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悟,中醫則要靠沉淀和悟性,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看病。
王奕珊回憶,自己還是主治醫師時,到省立醫院進修,有一個80多歲的女患者,十二指腸多發性潰瘍出血并重度貧血。究其原因是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常年服用抗風濕藥、止痛藥和激素。
查房的時候,西醫的大主任說這種治療很棘手,難兩全,讓她用中醫的辦法為患者治療。當時自己就在一大堆西醫高手的眼皮子底下,沉住氣,辨證用藥,給患者服用中藥。很神奇,第一天就見效,膝關節紅腫疼痛漸漸消退,之后經過中西醫結合,患者恢復健康出院了。
國醫大師楊春波老師是王奕珊的偶像。“我望其項背而不及,非常佩服他。”王奕珊說,“有幾次與老師接觸,他說我是在‘埋頭拉車’,他對我的教誨如冬日暖陽,讓我深受鼓舞。”
如今,作為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福建省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王奕珊收徒帶教,她說中醫傳承非常重要,自己摸索好長一段時間沒有悟出的東西,經過別人一點撥,就開竅了。
所以,她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腳踏實地,沉下心來,執著地、熱愛地學習中醫,把中醫藥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