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黃紫燕 文/圖)1月19日,泉州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2022年泉州市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暨“世遺泉州行”采風活動走進德化。當天,采訪團先后前往德化縣的祖龍宮元明窯址、屈斗宮窯址、宋元德化窯展示館以及尾林-內坂窯址采訪,探尋千年瓷都的歷史文化底蘊,感受世遺泉州的魅力。
德化陶瓷歷史源遠流長,始于夏商,興于宋元,盛于明清。2021年,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遺產點中的一處,成功列入遺產名錄,成為首次瓷窯類的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為推進古窯址的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德化當地規劃建設德化窯遺址公園,以展示世界“官窯”的千年獨家記憶,讓千年瓷史成為一部可以觸摸的文明史記。
泉州市委網信辦組織開展的2022年泉州市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暨“世遺泉州行”采風活動 李如 攝
文旅融合
讓千年瓷史可觸可感可見
當天,采訪團一行人來到祖龍宮。據了解,祖龍宮始建于宋,供奉著北宋時期德化窯爐革新的先驅——林柄,是陶瓷從業者的“圣地”。德化縣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向采訪團娓娓說著“窯坊公”林柄的故事。
與祖龍宮相距不足三百米的地方,就是世界遺產點——德化窯址的屈斗宮窯址。走進屈斗宮窯址,該窯址的紋飾以花卉、飛禽、文字為主的印花為主,少量刻劃花,給窯址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我們走的木棧道,下面就是窯址,全長57.1米。”鄭炯鑫表示,該窯的特別之處在于屬于“分室龍窯”,是龍窯向階級窯轉化的過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時期窯爐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而尾林——內坂的古窯址的發掘,使得7座古窯址浮出地面。尾林窯址驚現4座相互疊壓,有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等橫跨宋、元、明、清時期的窯爐遺跡,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古代窯業技術變遷發展的考古缺環。德化千年的制瓷技藝發展史,在這里可以一覽無遺。鄭炯鑫說,德化已經探明的古窯址多達239處,目前已發掘11處。未來,該縣將圍繞發掘的古瓷窯遺址進行文旅融合,建設窯址公園,讓千年瓷史可觸可感可見。
隨后,采訪團一行人來到宋元德化窯展示館,600多件代表性器物涵蓋了德化窯的歷史發展和演變,讓采訪團領略了陶瓷古法燒制的卓越技藝,近距離地體驗了陶瓷文化。
圖為屈斗宮窯址
“世遺文化”碰撞“福文化”
近距離感受德化非遺文化
活動當天,一場“福”文化剪紙活動在宋元德化窯展示館前進行。大人小孩齊上陣,剪出栩栩如生的“虎”“福”,表達對來客的美好新春祝福。據了解,本次德化非遺“福”文化剪紙展示活動由剪紙研究會中的老、中、青、少四代人共同完成,通過“福”文化的創作,旨在進一步宣傳“福”文化、展示“福”文化、共享“福”文化。同時,把展示活動放在德化世界遺產點進行,讓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德化非遺、了解德化非遺、愛上德化非遺。
宋元德化窯展示館前開展“福”文化剪紙活動現場
石牛山景區
奏響助力鄉村振興協奏曲
如果說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德化的一大標簽,那青山綠水的旅游、康養也成為了該縣鄉村振興的一大特色,石牛山景區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據介紹,石牛山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因主峰海拔1782米,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聞名。2017年,該縣投入約6.5億元對景區進行提升改造,使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旅游、康養勝地。
近幾年,石牛山景區精心打造了一批項目,衍生出不少“網紅”打卡點。如愛情打卡圣地——天空之心玻璃觀景臺,亞洲第二長(總長度7168米)的石牛山觀光索道,單級落差達184米、被譽為“華東第一瀑”——岱仙瀑布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以石牛山景區為龍頭,立足優越自然生態環境,水口鎮全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路,輻射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土特產銷售等的蓬勃發展,讓鄉村振興跑出了加速度。
圖為德化岱仙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