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通訊員 黃麗紋)10歲女孩小蘭(化名)疑是長胖,沒想到竟是腹腔內長了一個20cm的巨大腫瘤。近日,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多學科協作,成功將女孩腹腔中的“重磅炸彈”拆除。
多學科協作,摘除腫瘤(醫院供圖)
近1個多月來,媽媽發現小蘭的肚子微微隆起,還時常聽她說肚子痛。起初,媽媽以為是小蘭長胖了,也沒太在意,直到小蘭肚子痛的情況加劇,才引起媽媽的重視,帶她到泉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就診。
小兒外科位永娟主任醫師介紹,經過測量,小蘭肚子里的腫瘤直徑達到了20cm×15cm×10cm,通過B超影像可以看到,腹腔幾乎被這個腫瘤占據了大半。它與周圍重要器官、血管緊密粘連。
位永娟說,既要把腫瘤切干凈,又要讓其他器官不受損,并且減少術中出血量,其手術的難度可想而知。針對這一復雜病例,小兒腫瘤外科團隊聯合婦科團隊制定了:插管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左側附件及腫瘤切除+腸粘連松解+腹腔引流術”方案。
在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學科的通力合作下,手術團隊制訂了精細的手術計劃,并通力合作“拆彈”,術中出血少,抽出3000ml腹水,完整切除腫瘤,沒有任何臟器損傷。經過診斷,小蘭患的是幼年性粒層細胞瘤,經過病理檢查腫瘤為惡性腫瘤,需定期化療。
位永娟提醒,類似小蘭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少見,而其中不少患兒因為發現時間太遲,腫瘤已經發生了惡變,錯過了簡單易治的初期。
根據兒童腹部腫瘤病例,病兒多數除了有精神差、消瘦、貧血外,在早期都有“肚子脹”的表現。很多父母,都是就“肚子脹”治“脹”,多以消化不良、貧血等對癥治療,有的還用土法行腹壁熱灸,造成局部皮膚潰爛、感染;有的發現腫大的轉移淋巴才轉來治療;還有的從發現癥狀到查清疾病,輾轉時間長,均按“消化不良”治療,耽誤了寶貴時間。當醫院接收到這類患兒時,大部分因廣泛轉移、廣泛粘連、或因“惡病質”而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
對此,位永娟建議:家長應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異常表現,最好定期在孩子熟睡時,觸摸其腹部或定期到有條件的醫院查體,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疾病。如出現“肚子脹”食納差、消瘦、蒼白等現象,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定期對寶寶進行腹部疾病的超聲篩查,可以最大程度保護臟器功能的正常發育,還能及時發現異常,并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