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y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yī)生!
閩南網8月5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顯微修復、斷指斷肢再植、手指再造,以及手畸形修復等,被稱為手外科中最精尖的手術。每每遇到這樣的病人,王道明總是比患者的壓力還大,他打了個比方,醫(yī)生如果做了100個成功的手術,哪怕只失敗一次,對這位患者來說也是100%的傷害。作為泉州市正骨醫(yī)院手外科副主任醫(yī)師,他致力于將每一個手術都做到完美,力爭讓病人不留遺憾。
人物名片
王道明,泉州市正骨醫(yī)院手外科副主任醫(yī)師,引進高級人才,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顯微外科分會全國委員,康復醫(y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繼續(xù)教育委會常委,中醫(yī)促會骨傷科分會骨顯微分會常委,福建省創(chuàng)傷學會骨關節(jié)學組委員等。擅長斷指(肢、趾)再植,手指再造,各類顯微外科皮瓣修復和四肢及手部軟組織缺損的修復與重建,慢性瘡面的修復,復雜手足外傷后的畸形矯正及功能重建,先天性手足部畸形矯正,燒傷后期疤痕攣縮矯形等。
大骨科出身專注手外科17年
泉州市正骨醫(yī)院手外科成立于2000年4月,是泉州地區(qū)頗具知名度的專科科室。
2021年8月,作為科室引進的高級人才,王道明說,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專注做一件事的平臺。
1995年從江西九江醫(yī)學院畢業(yè)后,王道明便回到家鄉(xiāng)晉江,在晉江一家公立醫(yī)院的骨科工作,一干就是10年。10年扎根骨科,他逐漸擁有自己的患者群體,原以為自己會就這樣順利地在骨科深耕下去,但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他有些措手不及。
20世紀初的晉江,地處沿海手工業(yè)發(fā)達,工廠眾多,幾乎每天科室都會接收到從工廠或工地送來的手外傷患者。為了能給這類患者提供更專業(yè)的診療服務,醫(yī)院急需手外科專科醫(yī)生。
于是,王道明被“趕鴨子上架”,開始逐漸從骨科轉型進入手外科領域,那年,他30歲。他先前往福州接受培訓,學習如何縫合斷指;2007年,他又到山東省立醫(yī)院進修半年,勤奮好學的他深受老師們的喜愛。2016年,時隔7年他再次回到山東省立醫(yī)院,老師們都還記得他,這讓他感到特別親切。
“做顯微修復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但是要堅持,堅持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完成一系列的培訓和進修后,他開始開展手外科手術。
王道明在手術中
去年,王道明加入泉州市正骨醫(yī)院,成了科室的技術骨干。手外科在開展手足部疾患治療的同時,還開展先天畸形、手指缺損的全形再造、多指并指畸形整形修復、周圍神經損傷、慢性創(chuàng)面修復、糖尿病足等疾病的診治,并采用骨搬運技術治療慢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損等疾病。
此外,科室傳承傳統(tǒng)中醫(yī)治療特色,內服外治,在臨床中采用醫(yī)院自制中成藥及中藥熏洗、中藥換藥等各種中醫(yī)外治法,治療難愈性創(chuàng)面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13月齡寶寶 多指畸形修復完美
作為泉州地區(qū)享有知名度的專科科室,經常有患者慕名而來。幾個月前,王道明出診時就遇到了小齊(化名)母子倆。
一歲多的小齊自打出生,就讓媽媽操碎了心。他左手大拇指畸形,整個大拇指的形狀猶如一個小手掌,由多個手指組成。
小時候,媽媽不喜歡帶小齊出門,擔心別人會投來異樣的眼光,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在能走路后,小齊常常吵著鬧著要出去。
經人介紹,小齊媽媽找到了王道明。雖然見過不少多指畸形,王道明說自己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奇怪的形狀,這一檢查,讓他更犯愁了。小齊大拇指的骨性結構由三組骨頭組成,矯形手術必須要充分考慮骨性結構、軟組織結構和手指功能,同時還要預判今后手指的生長發(fā)育情況。
13個月大的孩子,手術麻醉的難度非常大,手術前需至少做好兩套預案,手術中要精準研判可用的骨頭,剔除無用的骨頭,再進行拼接。歷經3個多小時的手術,小齊的畸形拇指終于被修復成一個單指的形狀,手掌的外觀也基本恢復。
王道明說,對先天手指畸形的孩子來說,最好在嬰幼兒時期進行手術矯正畸形,最晚也要在上學前做完,避免孩子在社交過程中因被圍觀、議論,產生自卑、內向、沉默和不自信等消極心理。小齊這次手術后,可以等到10歲以后,再進行手指的美學修復。
長達23個小時的手術 他盡心盡力
手外科的手術,力求盡善盡美,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醫(yī)生涯中,王道明曾收治這樣一位女患者,她在工廠干活時,四個手指被機器壓碎。
出事后,她用干凈的毛巾將手指包起來,再放了些冰塊,一起帶到醫(yī)院。斷指保存方法得當,就醫(yī)及時,這對提升斷指再植手術的成功率都大有幫助。
這個手術耗時23個小時,是他從醫(yī)以來歷時最長的一臺手術。差不多是一整天的時間,王道明認為,病人既然來了,她信任你,你就要堅持下來,把手術做好。
一般來說,在手術期間,他不會吃飯,最多是喝點水,實在感到餓了才吃點蔬菜和水果,盡量不吃甜食,避免犯困。“往往,我們在專注做一件事的時候,并不會感到餓或者困,越是把精神集中,手術就會做得越精準,越快。”王道明說,這個手術的難度在于一個手指斷成3截,要保證所有的血管、神經都吻合通暢,手術后才能恢復原有的功能,有時候斷面看上去是縫合好了,但如果恢復不了原有的功能,也不是一個成功的手術。所以,所有的縫合都需要慢工出細活。
長時間的手術,對醫(yī)生來說最難的就是保持足夠的耐心,只有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態(tài),才能把手術漂亮地做下來。
“做完手術,我整個人就垮了,完全放松的一種狀態(tài),那時候才感覺到累。”王道明非常享受這個時刻,這位患者是一個剛訂婚的年輕姑娘,他想,如果這四個手指沒了,可能連婚都結不成。
病人對他寄予厚望他比病人壓力更大
那些慕名而來的患者,往往對他寄予厚望,這也給他帶來不小的壓力。
一位22歲的姑娘,因幼時的一次意外,拇指少一節(jié),從小她就特別自卑,不敢把手伸出來,擔心有人嘲笑她。手術中,王道明從女孩的腳趾上,取下了指甲移植到再造的末節(jié)拇指上,完成再造后的拇指,盡管看上去比正常的拇指短了一點點,但卻看不出手術的痕跡。
另一位二十多的年輕小伙子,也是因意外拇指少了末節(jié)。起初王道明的建議是,定制個硅膠拇指,性價比更高。但小伙子堅決要做“和正常人一樣拇指”,最終他如愿以償。
還有一位50多歲的大叔,年輕時打工受傷,手指骨折后沒有及時進行診治,導致神經受損,影響了手掌皮膚的伸縮。右手大拇指、食指和小指是僵硬的,基本上失去運動功能。王道明為其手術后,大叔手指的運動功能基本得到了恢復。
王道明在為患者做手術
“做什么事都要靠這雙手,特別是這么多年來,我的很多病人都是底層的打工人,看得出來他們?yōu)樯罡冻隽顺H穗y以想象的努力和艱辛。對他們來說,如果喪失勞動力,今后該如何繼續(xù)生活下去……”每每遇到這樣的病人,王道明心里總是五味雜陳,他愿意多花一點時間多花一些精力,專注地把每一臺手外科手術做漂亮。
為了能在工作常年中保持良好的狀態(tài),他平時常常騎自行車上下班,晉江、泉州兩城往返。“做手術本身需要耐心,身體素質也要扛得住,騎自行車一來是鍛煉專注力,二來是訓練自己‘再堅持一下’的信心。”王道明很自律,他認為這也是作為一名醫(yī)生該有的基本素養(yǎng)。
起初他一周2次門診,后來與病人聊天得知不少人是請假來看病的。為了方便大家就診,他特意在周六追加了半天的門診時間。
從醫(yī)27年,他要求自己要堅持寫論文和做科研。寫論文既是對工作的總結,也是對知識的升華,同時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還需要查閱大量資料,這個過程中還能學習別人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做科研也是,需要不斷地總結和分析,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
“哪些做得好,哪些還有待改進和突破,只有不斷地對自己復盤,才能持續(xù)提高。”王道明說,他學習時老師曾說,醫(yī)生是天然的科學家,要用所學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他正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