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8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8日上午,泉州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市長蔡戰勝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大會現場
市長蔡戰勝作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這張奮斗答卷,意義非凡。這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這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泉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征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2023年,這張發展藍圖,期待滿滿。這一年,泉州定下諸多奮斗目標,將勇當全省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加快建設海絲名城、智造強市、品質泉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泉州實踐。
盤點2022泉州取得這些成績
過去一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4%左右(預計,下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左右。
經濟大盤保持穩定。累計為企業減輕稅費負擔和增加現金流178.5億元,投放“紓困貸”金額居全省首位;支持龍頭企業和本地中小微企業產能對接850億元。150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20個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30億元、增長10%以上。全市網絡零售額2300億元,總量居全省首位。
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700家、總數超2300家。實施“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開工和在建標準廠房1300萬平方米,建成300萬平方米,規上企業入園率和增加值占比分別提高到35%、50%。實施“抓開放招商促項目落地”專項行動,新簽約正式合同2244個、總投資1.3萬億元。快遞業務量保持全國前十。
改革攻堅多點突破。傳承弘揚“晉江經驗”。發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1+13”政策“大禮包”,線上直達兌現惠企資金54.6億元。“一網通辦”比例達85%,“一趟不用跑”比例達92%。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548項,基本覆蓋重點領域、高頻事項;持續開展“局長走流程、走基層”活動,解決痛點堵點問題716個,壓縮承諾時限 2220個工作日。
城鄉發展齊頭并進。實施“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分3批實施城建項目1173個,完成投資760億元;24個重點片區開發建設加快推進,中央商務區人氣加速集聚。完成古城核心區29條街巷市政綜合提升,啟動中山南路片區46條街巷整治。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60個、7.9萬戶,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萬套,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5600套。建成口袋公園157個、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21公頃;實施東海片區、“兩江”沿岸及重要節點照明提升。全力抓征遷交凈地,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98萬畝,獲批項目用地面積5.39萬畝,均為全省最多;中心城區出讓土地面積2576畝,為近年來最高。
民生福祉日益改善。堅持超七成五財力投入民生。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2萬個、中小學學位2.7萬個,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高中教育質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新增衛技人員3500人、醫療床位1200張、普惠性嬰幼兒托位3000個,藥品和醫用耗材集采價格大幅下降。全市城鎮新增就業8.9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萬人。
安全發展更有保障。疫苗接種累計超2300萬人次,建成定點亞定點醫院26家、床位超1.7萬張、發熱門診(診室)209家。加快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完成5.2萬家企事業單位標準化創建。
自身建設不斷加強。開展法治政府示范創建。依法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967件。加強政府廉政建設,鞏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展望2023泉州定下這些目標
新的一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6.5-7%,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7.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
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新啟動建設標準化園區萬畝以上、建成標準化廠房千萬平方米以上、拉動入園區各類企業項目投資千億元以上。建設數字化生產線120條以上,新增“上云上平臺”企業1000家以上。推進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建設。實施重點項目884個,完成年度投資2168億元以上,確保開工、竣工重點項目各120個。深入實施“抓開放招商促項目落地”專項行動,力爭簽約落地20億元以上項目100個,全年實現新簽招商項目投資總額1萬億元。常態化實施“抓征遷交凈地”專項行動,探索創新征收補償機制,加快解決歷史遺留的已征遷未安置問題。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深化“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聚焦建設50平方公里東海城東核心區,全速推進中央商務區繁榮發展、中央活力區實質動建。加快江南、北峰、陽江、海江等24個重點片區建設。主動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推動福廈高鐵建成通車,抓好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項目。啟動建設金嶼大橋、百崎大橋、金鯉大橋。加快推進國道324改線、國道228提升,新華路北拓一期、政永高速德化段等項目,完成泉南沙廈改擴建、通港東街快捷化改造,開工大安高速和石獅彭田、永春錦斗出入口及接線工程。新改建城市公園綠地面積100公頃以上,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新啟動220個、1.9萬戶以上老舊小區改造,開工棚戶區改造項目9000套,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8000套。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抓好白瀨水利樞紐、馬跳水庫等項目,開工山美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實施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1000個以上,創建提升整鎮推進“五好”鄉鎮50個,打造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村80個,培育鄉村“五個美麗”典型案例200個,整治裸房2萬棟以上。幫扶脫貧戶發展產業800戶、脫貧人口穩定就業1.4萬人。高質量落實閩寧協作和省內山海協作任務,繼續加強援藏、援疆對口支援。
塑造體制機制新優勢
爭創國家民營經濟聯系點城市。建設中小微企業融資促進中心,確保全年增存900億元、增貸900億元,爭創全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創新示范區。推動泉州優品出海,深耕RCEP市場,實現市場采購貿易出口600億元。持續辦好泉臺農業“兩園一中心”,做好臺商臺胞服務工作。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打造世遺保護利用典范城市,推動德化窯、永春苦寨坑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快中山南路及周邊街巷改造綜合提升,開展8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及40處歷史建筑修繕保護。推動泉州古城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景區。建設24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常態化開展公益演出活動1000場。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
新增20個省級以上綠色制造示范項目,有計劃分步驟落實碳達峰方案。實施100個以上大氣精準治理減排項目,實施400個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項目,深化河湖長制,創新推行“鄉愁河長”。
全力惠民生補短板
城鎮新增就業8萬人,新增“五險”參保18萬人次、住房公積金歸集3.6萬人。新改擴建長者食堂等養老設施100個,新增養老床位超 2000張、普惠性嬰幼兒托位3000個。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1萬個、中小學學位3萬個;試點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實施新一輪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力爭建成泉州技師學院。建成投用市婦產醫院、正骨醫院北峰院區,全市新增衛技人員4000人以上、醫療床位1500張以上。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現按DRG或按病種付費的醫保基金支出占比不低于50%。新建成200個“黨建+”鄰里中心,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