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4月15日至16日,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2022年學術年會暨“世遺時代·文化交融與互鑒”論壇在泉州舉行,來自省內外、海峽兩岸的各級領導、嘉賓、專家學者、地方文史工作者、社會各界人士等200余人參與。
開幕式現場
世遺泉州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集中留存和展現了宋元時期的古建、遺址、文物等文化遺產以及藝術、語言、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泉州有3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6項入選世界非遺名錄,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3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
“申遺成功并非終點,而是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黃春輝表示,泉州正在致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本次論壇的舉辦對泉州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歡迎與會專家暢所欲言,發表真知灼見,發揮“智庫”優勢,為世遺泉州可持續保護與發展提供寶貴的建議,為建設世遺城市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表示,未來研究會將繼續加強交流與協作,為推動閩南文化研究與交流、營造更活躍的學術環境,打造更具包容性、廣泛性的學術交流平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推進閩南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當代閩南文化注入新活力,推動當代閩南文化新發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緊扣“世遺時代·文化交融與互鑒”主題,本次論壇收到論文130余篇,這些論文聚焦文化強國和海洋強國建設,以更加廣闊的學術視野,多學科交叉的方法,深入研討閩南文化的多維面向,進一步凸顯了福建歷史文化價值。
論壇邀請8位專家作大會主旨發言,設4個分論壇和青年學者論壇進行專題研討,一是對閩南世界文化遺產的內涵、意義及其保護與利用等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立體交叉式的深入探討;二是對閩南海洋文明與海絲文化進行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三是對閩南文化遺產與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及相關問題展開進一步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四是對閩南先賢及其他閩南文化相關議題進行研究。
“泉州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地方。”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泉州師范學院原副院長林華東說,一方面這是一個世遺城市,這里的社會生活現象,令諸多學者充滿豐富的想象,國內的前賢特別是泉州本土的學者,更是傾注全力去發掘史學和揭示泉州歷史文化之謎。另一方面,這里的人們堅持自強不息、愛拼敢贏、重義求利的精神,以地級市身份躋身GDP萬億城市,構建了“晉江經驗”。泉州文化無論古今,都非常厚重。
林華東認為,閩南文化、泉州現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予以進一步的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體系化構建,很有必要建立一門學問,去提煉和提升泉州幾千年來所形成的特色,構建一個泉州學學科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泉州學概論》發行贈書儀式。該書深入探索了泉州耀眼的海絲文化、多元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獨特的方言文化、興盛的家族文化,體現了泉州學研究的系統性和包容性,推進了泉州學的學科建設,使泉州學研究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