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2023年中心市區普高錄取率已達64.55%,下一步將力爭達到70%。”泉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劉殊芳在21日舉行的“近年泉州教育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泉州教育部門多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近年泉州教育工作的情況,并就群眾關注的教育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解答。據介紹,2022年以來,泉州建成投用中小學項目83個、新增學位近7萬個,中心市區27個教育項目開工建設,全市公辦幼兒園建設規模、義務教育新增學位數規模全省第一。
聚焦“三個層面” 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近年來,泉州市中高考成績、學科競賽、教學成果等指標持續位居全省前列,特別是今年高考成績再創新高,泉州五中成績斐然,各縣(市、區)也都有考生進入全省尖子生行列,繼續呈現多點開花、競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態勢。泉州市聚焦“三個層面”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一是努力讓家門口的好學校多起來。學前教育階段,全市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92.04%,民辦幼兒園中近80%是普惠性幼兒園。義務教育階段,泉州市超過70%的學校均為省級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學校,數量居全省第一。高中教育階段,全市共有省級示范性高中7所、達標高中89所、一級達標高中33所,數量均為全省第一。為有效紓解入學焦慮,泉州實施“小學入學一件事”網上招生服務改革、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辦民辦同步招生、深化中考中招改革,2023年中心市區普高錄取率已達64.55%,下一步將力爭達到70%。
二是努力讓更多優質資源共享出來。在模式創新上,泉州市建設100個“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通過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強校扶弱校等方式,全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受益面,成員學校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數字賦能上,泉州在全國首創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三大學科應用“5G”技術常態化開展同步課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36所試點學校,建設851間專遞教室,1213個試點班級、1667名教師和5.83萬名學生參與。
三是努力讓干部和師資隊伍更強起來。教育行政部門干部隊伍,去年以來組織市、縣兩級教育部門干部共1663人次赴教育先進地區培訓、考察、學習;創新建立市教育局機關與學校中青年干部雙向交流掛職機制。校長隊伍,試點實施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將中小學校長職級分為四級九等,開展年度考核及每三年進行晉級、晉檔考核,并建立校長評價和退出機制,讓校長“能上能下”。班主任隊伍,出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實施意見》,提高班主任年人均獎勵性績效工資額度并實行等級差異化發放。骨干教師隊伍,實施“基礎教育人才引進行動”,2022年10月以來共引聘博士生、研究生和優秀畢業生1348人來泉任教,并遴選培訓市級名師、名校長900多人。
擴容增量提質 應對入學高峰
近幾年,泉州市小學恰逢“入學高峰期”,招生壓力加大,而出生率下降又導致幼兒園生源減少。泉州市教育局科學應變,不斷滿足老百姓對“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期盼。“十四五”以來,泉州市累計竣工投用教育項目229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4萬多個;尤其是今年秋季及時投用21個小學新改擴建項目、新增學位2萬多個,有效應對2023年小學新生入學高峰期。
一是保障“有學上”。一方面擴容增量補學位,針對小學入學高峰期,提前組織學位缺口摸底預測,“一地一校”制定應對措施,對有條件的、辦學水平和群眾認可度較高的學校,挖潛擴容增加優質學位。另一方面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科學合理劃定片區,完善公平的就近入學管理機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二是保障“上好學”。積極穩妥推進招生政策改革,在市直、區屬學位緊缺的小學,執行“六年一個學位”要求,給“學區房熱”降溫;在中心市區公辦小學推進“單校片區+多校片區”相結合招生辦法,讓適齡兒童上家門口的好學校;在幼兒園生源減少時,及時調整政策,規定“公辦幼兒園有空余學位的,應積極向社會公開補錄,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學”。多措并舉穩步提升教育質量,堅持“五育并舉”,落實“雙減”要求,積極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組織開展“強質量、樹品牌”教育教學開放展示交流活動,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三是保障“好上學”。試點實施“小學入學一件事”網上招生服務改革,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今年秋季,市直小學、石獅市、安溪縣、德化縣、臺商投資區的家長通過“閩政通-泉服務”等端口,在線一站式辦理入學手續,讓就學更便捷更陽光。堅持應入盡入、應融盡融,對殘疾兒童少年入學做到全覆蓋、零拒絕。堅持“平等、融入、成才”理念,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以公辦學校為主接收隨遷子女入學,有力保障全省規模最大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
下一步,泉州教育部門將積極應對學齡人口下降的趨勢,堅持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原則,加快從擴充學位向提升教育質量轉變,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