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9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9日,“絲路拾珍——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僑鄉體育館羽毛球館開幕,共有15個國家(含中國)的118個非遺項目參展,參展國家數、境外非遺項目、世界級項目數、國家級非遺項目、展陳面積均是歷屆最多。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泉州是中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6項、國家級“非遺”名錄36項,涵蓋了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民間戲曲等,獨具特色、異彩紛呈。
以“千年絲路 璀璨非遺”為主題,本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設有海絲異彩·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非遺展、絲路對話·中國絲路沿線省市非遺展、八閩瑰寶·清新福建非遺展三個展區,集中展示了部分海絲沿線國家、地區和國內的多樣性文化,讓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交相輝映。
羅馬尼亞傳統手工刺繡展示
塞內加爾參展代表展示非洲傳統布料
意大利威尼斯玻璃珠工藝、羅馬尼亞手工刺繡、斯里蘭卡敦巴拉編織、厄瓜多爾巴拿馬草帽織、泰國孔劇面具……在海絲異彩·海上絲綢之路國際非遺展區,包括意大利、羅馬尼亞、馬來西亞、尼泊爾、塞內加爾、印度、斯里蘭卡、泰國、俄羅斯、格魯吉亞、瑞典、科威特、埃及等14個國家20個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
傳承人展示馬來西亞傳統風箏制作
手握雕刻刀,馬來西亞傳統風箏的傳承人Mohamad Ruslibin Ahmad在攤位前展示Wau風箏的制作過程。一只只色彩艷麗的風箏造型各異,吸引不少人前來圍觀。在馬來當地,Wau風箏是一件承載傳統技藝的藝術品,盛行于東海岸吉蘭丹州。每年4月稻子收割的季節,馬來民族通過放飛制作精美的風箏以表達對稻神的敬意。從事風箏制作13年,Mohamad Ruslibin Ahmad制作的風箏大大小小超過2000個,每個風箏都是手工制作,工藝考究且費時,非常考驗手藝人的耐心。
“我們的提線木偶通常在寺廟、節日和慶典等場合演出,是斯里蘭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斯里蘭卡提線木偶的第五代傳承人,44歲的Ganwary Indika Gamini向觀展人介紹這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技藝。他還告訴閩南網記者,自己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提線木偶,斯里蘭卡的木偶體積通常比較大,且每個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比如演奏、跳舞等等。這次在中國泉州看到了不一樣的木偶,他對掌中木偶的印象最為深刻。
此外,絲路對話·中國絲路沿線省市非遺展邀請來自絲路沿線廣東、廣西、海南、浙江、陜西、甘肅等25個國內省市的非遺傳承人參展;八閩瑰寶·清新福建非遺展則遴選福建省內的代表性非遺項目42項進行展示,同時特邀漳州、廈門和泉州的非遺項目舉辦閩南文化非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