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美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盡顯世遺之城的獨特魅力。
閩南網12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洪泓塬 文/圖/視頻)上世紀70年代,泉州安溪尚卿鄉“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每戶家庭就是一個制作藤編的小車間。作為中國藤鐵工藝的發源地,尚卿鄉名聲在外,當中又以灶美村的名字最為響亮。
時至今日,這項廣為流傳的民間技藝依然是許多灶美人的堅持。2008年,當電商的風吹到灶美村,村民們敏銳地察覺到了商機,用“戶戶開店、人人淘寶”的方式發展了“藤鐵工藝+農村電商”的特色支柱產業。灶美村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淘寶村”,創下了年交易額超5億元的“電商神話”。
趕上電商的風口,幾經迭代的藤鐵工藝品從大山深處走向了廣闊的世界。對于灶美人來說,從最初的養家糊口到傳承創新,“小藤鐵”在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的堅守中,已經搖身變成富民的“大產業”。
灶美村航拍圖
吃下第一口“螃蟹” 摸索致富新方式
灶美人的童年,都有藤鐵的一席之地。
“從小就看長輩們做藤編籃子、熱水瓶保護套,做藤鐵家具,慢慢也學著做。”灶美村黨支部書記李聯桂如是說,大家似乎與藤鐵有不解之緣,它一度是謀生的活計,后來又成了致富的首選。追溯起來,李聯桂就是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帶領村民們走上了電商之路。
圖為李聯桂
2008年,25歲的李聯桂在廈門幫人看店,賺著每月幾百塊的工資,對互聯網一知半解。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從事電商的朋友豪爽地請客吃飯,這頓飯幾乎花掉了李聯桂一個月的工資。
震驚之余,李聯桂對朋友口中的“電商”充滿興趣。他虛心向朋友請教,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可以在網上賣東西。回家后,他注冊了網店,上傳了家人制作的衣帽架,沒想到很快就做成了第一筆生意。第一次在網上做生意,李聯桂心里也沒底,隨意定的售價485元,沒想到最后成本只需要200多元。
“只要有人來咨詢,幾乎都會成交。能賺錢的事,大家當然要一起做。”嘗到甜頭后,李聯桂上架了更多的藤鐵工藝品,他的淘寶店慢慢步入正軌。實打實賺到了錢,不藏私的李聯桂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其他人,還熱心地幫他們注冊店鋪。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灶美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起了農村淘寶。
李聯桂告訴閩南網記者,灶美全村有308戶、1650人,大約開設了1150家網店。除入選首批“中國淘寶村”外,從2013年到2022年,灶美村每年都被評為“淘寶村”。
藤鐵工藝品走出大山 每天發出20個集裝箱
夜幕降臨后,灶美人一天最忙碌的時刻。
沿著灶美藤鐵一條街,村民們一幢幢的自建房沿著馬路依次排開。為了能及時發貨,灶美人把房子一層改造成加工、打包、發貨的場所。每天晚飯過后,街上的每家每戶就開始張羅發貨事宜,分工準備好打包所需要的紙箱、泡沫和膠帶等,一一把客戶的訂單打包好放到家門口,等待物流點的小貨車來取貨。
村民們在自己家里打包
夜晚的物流中心迎來繁忙的時段
不遠處的物流點也是燈火通明,運輸的小貨車進進出出,把貨送到中心后,工人們將其按照目的地分類,掃描、檢查后放到輸送軌道上送到大貨車里,搶抓發貨時效,星夜發往全國各地……便捷高效的物流網絡,為灶美的電商事業注入活力,足不出戶就能把寄大件快遞。
時間回到2008年,灶美人想發一件快遞是非常困難的。“以前我們發貨,要讓家人幫忙載到客運站,人跟車到四五十公里外的縣城客運站,再請摩托車載去物流點,來回一趟要三四個小時。”李聯桂說,藤鐵工藝品的體積大、重量輕,運輸麻煩,時間和成本都很高,最初物流點都不想收。同時,物流點也不愿意進駐灶美村,大家都覺得“大山里能有什么貨啊”。
通過不斷奔走,李聯桂于2009年拿到了多家物流的代理權,直接為村民們打通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村民的貨可以直接運到泉州集散點。
來來往往的貨車多了,狹窄的村道與山路又成了難題。灶美村人齊心協力,捐資出力,不僅把村里的主干道擴寬了,還建成了尚卿鄉第一條柏油馬路。
如今,灶美村的物流點,每天大約有20個集裝箱發往全國各地,高峰期時達到30個。
年輕人紛紛返鄉 山村變成創業熱土
“小藤鐵”產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貧困村原本的容貌。近年來,灶美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開展衛生公廁、村民公園、公共停車場、生態水系等一批項目,實施全村電線、移動、電信、廣電、聯通等“五線”下地,持續推進裸房整治,建成了長達6.8公里的紅色步道,繪就了一幅美麗舒適的新農村畫卷。
灶美村一角
家鄉美了、富了,對年輕人來說更具魅力,正在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返鄉創業。
80后李曉芳選擇結束打工生涯,和朋友回到灶美創業。他們于2015年開設網店,主營各類實木家具。從接單到發貨,所有工序都在他家三層半的廠房里完成,二樓辦公室的接單聲絡繹不絕,工人們按照流程到三樓配貨、四樓加工,完成后再到一樓進行打包、發貨。李曉芳說,他所經營的網店年銷售額在4000萬元左右,因為藤鐵工藝,因為電商,生活正在慢慢變好。
大學畢業后的陳木旺,選擇返鄉創業
年僅25歲的陳木旺,接觸電商已有8個年頭。從記事起,陳木旺就看著家人做藤鐵,17歲時,因為喜歡上網就嘗試著幫父母接網絡訂單,慢慢摸索電商門路。2015年,大學畢業的陳木旺正式加入了電商隊伍,經營起了自己的網店,銷售各類實木家具,也接受個性化訂制。
“我現在有四家淘寶店,年銷售額在500萬元左右。”陳木旺說,以前他幫父母接單,現在父母成了他的幫手,一家人把店鋪經營得有聲有色。這幾年,家里蓋了新房子、買了新車,生活其樂融融。他感慨地說,灶美村的電商氛圍濃厚,年輕人經常聚在一起交流經驗。
探索“出海”新渠道 托起鄉村共富夢
尚卿鄉是中國藤鐵工藝的發源地,千年來,冶鐵、冶銀、燒瓷、竹編等為現代尚卿發展成為工業之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底蘊。
工人們正在做藤編
1971年,尚卿鄉賢陳清河回鄉創辦福建省第一家竹編工藝廠,開啟了尚卿竹藤編產業化創新之路。經過多年發展,安溪的藤鐵工藝產品已從原來單一的竹編、藤編,發展到鐵、藤、木、金屬、陶瓷、樹脂等20多個品種,形成了從產品設計、模具加工、鐵藝生產、木材制作、防銹噴漆、拋光打磨到電商營銷、包裝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鏈條,產品遠銷全球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藤鐵工藝品展廳
“灶美村已經形成了藤鐵工藝的產業鏈,有做鐵的、加工木頭的、做紙箱的、賣氣泡墊的,大家各有分工但又緊密聯系。”李聯桂透露,他們正在鼓勵村民們嘗試“出海”,打開跨境電商渠道,把灶美村的藤鐵工藝品賣到全世界。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山深處的灶美村靠藤鐵走出了鄉村振興之路。原本遙不可及的電商夢,在日積月累中一步步變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