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他出生在泉州,心懷家國的赤子情懷,過了47年戎馬生涯,期間抗擊倭寇入侵達13年,直到76歲才離開軍營,與抗倭名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根據這些關鍵信息,你能猜到他是誰嗎?
他就是從咱厝走出去的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抗倭名將、都督、軍事家、武術家、詩人......他的軍事思想、治軍韜略、武技兵術,在我國古代兵學寶庫中享有崇高地位。
英雄不能忘卻,12月25日,洛江區紀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誕辰520周年大會將如期而至。現在,讓我們再一起重溫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
俞大猷公園(咱厝人陳陳 攝)
溫陵才子 志存高遠
俞大猷(1503-1580年),出身校尉家庭,出生地為泉州北門外的洛江區河市鎮濠格頭村(今洛江區河市鎮溪山村赤石口自然村)。在他生活的時代,北有強虜,南有倭寇,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深受其害。俞大猷耳聞目睹這一切,從小就懂得憂國憂民,立志精忠報國。他文武兼修、博學多才,為日后成為一代英豪打下堅實基礎。
5歲時,俞大猷開始上學,為了更好地求學,隨母親遷居泉州城內北門街。當時,村里只有一名老師,而泉州城文人聚集,文風興盛。青少年時期的俞大猷在蔡清祠、泉州府文廟(明倫堂)先后拜著名“易學”大師蔡清的學生王宣、林福、趙本學等名師學習易理。
俞大猷人物形象
到了青年時期,俞大猷與鄧城、湯克寬等經常在清源山清源洞讀書。15歲進文秀才后,他又與學友鄧城、湯克寬等在清源山紫澤書院讀書,時稱“溫陵十才子”。
后因父親去世,家庭生計難以為繼,俞大猷被迫棄儒就武,承襲了百戶這一世職。
俞大猷先拜泉州永春人劉邦協為師,操練棍法,后又拜南少林派名家李良欽為師,學習荊楚長劍,達到了“劍術天下第一”的境界。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參加武舉會試,以《安國全軍之道》論策得中武進士。
保家衛國 蕩平倭寇
小時候的俞大猷,雖然長得又黑又瘦,但面對其他孩子的欺負,他并不害怕。相反,他從小就少年老成且膽量驚人,人稱“俞大膽”。他常在清源山虎乳泉旁邊的巨石練習跳躍,并在上面寫下了“君恩山重”四個大字,這塊石頭也因此被稱為“練膽石”。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開始,俞大猷奉命先后在廣東新興、恩平,廣西欽州、廉州,海南瓊州五指山、感恩、昌化一帶撫邊平叛。他剛毅沉著,不懼生死,教化于民。在平息當地屢招屢叛的瑤民起義時,俞大猷帶著干糧,孤身一人進入叛亂的各個鄉村,安撫百姓,教以陣法,使之各自為戰,守衛家園。
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552-1558年),俞大猷與王忬、張經、譚綸、盧鏜、戚繼光、湯克寬、鄧城等將領在江浙一帶抗擊倭寇。此時的俞大猷,年逾五十,轉戰南北,經驗豐富,并且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軍事理論方略。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俞大猷任福建總兵,與副總兵戚繼光、閩浙總督譚綸合兵剿倭,大破倭寇于平海衛,殺敵2200余人,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光復興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改任廣東總兵,大破倭寇和海上武裝于海豐、潮州、南澳等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領的水師與戚繼光所率的陸軍形成水陸夾擊之勢,大敗盤踞南澳的漢奸海寇,侵犯東南沿海的倭寇被全部消滅。
隆慶三年(1569年),俞大猷和總兵李錫、郭成等人,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消滅了曾一本海盜團伙。至此東南沿海倭寇及海盜基本被蕩平。
文韜武略 貢獻卓著
俞大猷文武兼備、貢獻卓著。他撰寫的《正氣堂集》是我國古代政治、軍事、文學典籍中的瑰寶。其中,如《兵法發微》《洗海近事》《劍經》等軍事科學理論專著,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他回傳給嵩山少林寺的武術真訣,歷經五百年而盛傳不衰。
他發明的戰車在抗擊外族入侵的戰爭中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他的《交黎圖說》及所繪制《交黎圖》對于海南黎族聚居區管理設施的建置,以及民族政策的落實與管理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在建立水軍方面,俞大猷根據多年實戰經驗分析,招募訓練一支水師,并選用福船與倭寇在海上戰斗。實戰過程當中,俞大猷建立的水軍與戚繼光的陸軍相互配合,有效的對倭寇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作為一名武將,俞大猷一生創作的詩歌非常多。在高濯纓選編的《明詩三百首》中,俞大猷便有《舟師》《秋日山行》《詠牡丹》三首入選。他的詩詞體現了相當高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他的書法題刻遍布祖國名山勝境,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
俞大猷公園
以歌敘史 值得推崇
俞大猷一生急公尚義 ,一身正氣,眼光遠大、襟懷坦蕩,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豐功偉績不僅永載史冊,更留在廣大人民的心中。長期以來,泉州對俞大猷進行研究,舉辦慶典紀念儀式。洛江區成立了洛江區海魂俞大猷文化保護中心,建成民族英雄俞大猷紀念館,并積極推進俞大猷公園的改造提升。
“憶當初,倭患起,故園遭屠戮。揚正氣,拋榮辱,大猷拔劍出。看我俞家軍,棍掃倭刀鬼神哭。身經百戰勇,洗海忠魂功勛殊……”為了講好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泉州市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洛江區海魂俞大猷文化保護中心顧問謝萬智特意創作了歌曲《洗海忠魂俞大猷》,用154個字概括了俞大猷可歌可泣的一生,譜寫出一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洗海忠魂俞大猷》曲譜
屆時,這首歌將在紀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誕辰520周年大會上亮相。
“俞大猷是民族英雄,是我們泉州人,他生于泉州、長于泉州,死后魂歸故里,與泉州的緣分很深。”談起這位民族英雄,謝萬智說,俞大猷所提出的“御敵于海上”等加強海防的觀點,放在當下仍非常先進。他曾在9歲時做出承諾,到67歲仍記得要捐資建造濠溪古橋,受到大家的尊崇。在他身上,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有很多“閃光點”。
除留下經典著作外,俞大猷不計個人榮辱,曾四為參將,六為總兵,忠于家鄉和祖國,身上的家國情懷令人敬佩,值得后人推崇、學習。謝萬智表示,講好民族英雄俞大猷的故事,要靠泉州人的共同努力。
民族英雄俞大猷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