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8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縱觀中華英雄史,英雄人物輩輩出,英雄美名口口傳,咱厝的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之一。銘記英雄,泉州各地乃至全國都保留著大量與俞大猷相關的文化遺址。
游走于泉州古城街巷中,回眸五百多年前,即使滄桑變遷、人事代謝,一條條古街巷、一方方摩崖石刻都沉淀著歷史。有了它們的見證,俞大猷的功績以更加可感、可知的方式留在泉州,留在中國人的心里。
圖為俞大猷公園俞大猷雕像(一探天涯攝)
泉州保留著大量遺存
“俞大猷在泉州度過了很長時間,他出生在洛江區河市鎮,在泉州市區北門一帶也生活了很久,甚至是‘退休’后,他也選擇回到泉州生活。”泉州市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洛江區海魂俞大猷文化保護中心顧問謝萬智說,迄今,在泉州很多地方仍保留著大量與俞大猷相關的文化遺址,河市鎮有俞大猷捐資建造的古代石橋——濠溪橋及其碑記,晉江磁灶將軍山上有俞大猷墓,而泉州老城區的很多街巷名都與之有關。
俞大猷捐資建造濠溪橋
模范巷
六井孔
都督巷
中山北路的都督第巷,因俞大猷的都督府第(在今華僑職業中學內)在此而得名;都督第巷對面的六井孔,是當年俞家軍士兵取水之處;毗鄰的破柴巷,相傳俞家軍的伙房原設于此,士兵們經常在巷中劈柴做飯;位于縣后街中段的米倉巷,相傳是俞家軍囤積糧食的地方;模范巷,相傳俞家軍的一營有功士兵駐扎該巷時,對百姓秋毫無犯,被譽為“模范”而得名;中山北路文勝巷東段的營房街是俞家軍的駐扎地,今已統稱文勝巷……
清源山上的“君恩山重”石刻
此外,清源山上的“百丈坪”“練膽石”和洛江“雞籠寨”都是俞大猷練武的地方;清源山上的“君恩山重”石刻、石獅市永寧鎮朝陽山上的“鎮海石”石刻,皆出自俞大猷之手。
在南征北戰的征途中,俞大猷每到一處地方,總能得到百姓深愛,諸如漳州市平和縣九峰鎮、金門、海南等地有專門為他設立的生祠,也有以他命名的地點,諸如浙江麗水有一條“大猷街”等等。
宗親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
英雄逝去數百年,遺風影響后人。
俞僑福是中華俞氏宗親聯誼總會副會長、福建省俞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海魂俞大猷文化保護中心主任。
據他介紹,中華俞氏宗親聯誼總會已經成立20個年頭了,宗親們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以及海外。其中,福建的俞氏宗親有8萬多人,他們在省內各地都設有大大小小的宗親會,而泉州的俞氏宗親較多分布在南安、晉江。
作為聯誼各國、全國各地的俞氏宗親組織,宗親會以弘揚俞氏優秀文化和精神,促進俞氏大家庭的和諧與發展為己任,以聯誼各地宗親、服務宗親為宗旨。在本月23日即將舉行的洛江區紀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誕辰520周年大會上,來自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的宗親將齊聚泉州。
“俞大猷的一生非常愛國,他四為參將、六為總兵、兩為都督,也遭過誣謗,受過彈劾,歷過免職,下過死獄,但他為了家國不計個人得失,只為了能把倭寇趕出中國。”俞僑福說,作為俞大猷的后人,他們一直在踐行俞大猷的愛國精神,也期待著能有更多人知道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
接下來,他們計劃復建俞大猷故居,讓海內外的宗親更有歸屬感。同時,他們也積極與省外的宗親聯系,在俞大猷征戰過的地方尋找更多歷史遺存,更完整還原民族英雄的戎馬一生。
俞家棍傳承“活”起來
在俞大猷傳世的著作里,有中國武術史上第一部棍術技擊理論名著《劍經》。
據史料記載,俞家棍是俞大猷以荊楚劍技為基礎,吸取楊家槍、西棍等諸家技法提煉而成,屬少林武術系列,發祥于洛江區河市一帶,世代相傳,并遠播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地區,在海內外有極其深厚的影響。
今年64歲的蘇德來,是省級非遺俞家棍的傳承人。雖已到退休年齡,他仍舍不得放下喜歡的武術事業,為傳承俞家棍四處奔走。
蘇德來與俞大猷出生在同一個村莊,聽著俞大猷的故事長大。因為喜歡武術,他從小拜泉州五祖拳名家黃清江為師,習練南少林五祖拳械,拳術器械都較為突出,曾經榮獲泉州市首屆福建南拳錦標賽拳術、棍術、傳統器械三項第一名。
孩子們展示俞家棍
“俞大猷征戰四十多年,利用打仗空閑寫出《劍經》,邀請很多名家、棍法和槍法高手來交流、切磋,主要是研究如何打擊倭寇,俞家棍實戰強,俞家軍百戰百勝,讓倭寇聞風喪膽。”多年來,蘇德來一直致力于研究《劍經》,為其傾注了很多心血,還進行了細致的遍訪、研究和考證,對照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俞家棍教學體系,讓這門非遺“活”了起來。
從2015年開始,俞家棍陸續走進洛江區的校園。傳承人蘇德來利用上課、寒暑假、周末等時間帶孩子們學習俞家棍。與此同時,他還編排了特色的《俞家棍》校本教材。一些河北、四川、深圳的學子也慕名遠道而來,找到蘇德來學習俞家棍,更有大學生特意從外地趕到洛江做課題研究。
蘇德來說,學習俞家棍的第一堂課,不是步型、步法或者棍法,而是要學習俞家棍的淵源、知道俞大猷的故事,讓孩子們在學習俞家棍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俞家棍在中國武術界有廣泛的影響,遠播海內外。蘇德來曾出訪日本、馬來西亞進行武術交流。他培養的學生有50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在國內外各級武術比賽中榮獲金牌。
(本文部分圖片由洛江區文體旅游局、洛江區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