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12月22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洪泓塬 文/圖/視頻)有一種白叫丁墘白,它來自世界陶瓷之都泉州德化龍潯鎮丁墘村。
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龍窯——太平宮窯,千年窯火生生不息;這里,云集國家級、省級陶瓷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千年陶藝薪火相傳,吸引八方來客……
丁墘村,位于德化縣城關南部郊區,土地面積6.32平方公里,轄三個自然村,共有6000多人口,是泉州市首批“鄉村記憶”村。
丁墘村全景圖
千年龍窯——太平宮窯
丁乾村鳳翥山下,太平宮窯誕生于公元980年北宋年間。鳳翥山獨聳尖秀,兩側余巒平舒緩伸,狀如翥鳳展翼。太平宮窯其制瓷史跨越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六大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到1989年,這里曾是村辦的瓷廠,村中半數以上的人在這里做工謀生。李文芳是泉州市人大代表、丁墘村委會副主任,他的媽媽和舅舅,就曾是瓷廠的彩繪工人。
2018年上任丁墘村委會主任(當時是村主任,現在是副主任)后,李文芳看到雜草叢生、廢墟一般的龍窯,心中隱隱作痛,作為土生土長的丁墘人,這里曾留給他太多兒時的記憶。
復興后的太平宮窯
太平宮窯常常舉辦一些文旅活動
太平宮窯復興人李文芳
陳建民老人重回太平宮窯
李文芳決定復興這條龍窯, 2022年12月3日,沉寂幾十年的龍窯記憶重新被喚醒,千年古法柴燒技藝重現世人眼前。71歲的村民陳建民老人感嘆道,如今的制瓷技術先進了,但年輕一代還會保留這種古老的柴燒技藝,實屬難得。
站在龍窯的遮雨棚下,拾級而上,窯頭到窯頂長達40米,一目(臺階)接著一目,共34目,仿佛在揭開一段封塵千年的往事。立于窯頂俯視,雙瓷窯臥旋而上,蔚為壯觀,好似“雙龍戲珠”。
采訪時,工人們已經將胚體擺放在匣缽內,送進窯目中準備燒制,太平宮窯的古法柴燒,加入了狼萁草、鐵芒萁等植物,燒制出來的瓷器成色獨樹一幟。
加入狼萁草等植物燒制出來的瓷器成色獨樹一幟
太平宮窯運營負責人鄧淑惠介紹,太平宮窯是德化龍潯鎮迄今為止唯一一條歷經千年仍然遵循古法柴燒的龍窯,更是世界遺產德化窯的活化石。
復興太平宮窯,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德化窯、德化陶藝,接下來將結合丁墘村的文旅項目,讓更多人參與傳統文化的復興。希望它歷經風霜,仍能重現千年窯燒盛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