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駐足流連泉州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仿佛每塊石板都訴說著千年的故事。聽,是風的聲音還是歷史的回響?
德濟門遺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門天后宮正對面,是目前宋元泉州古城中唯一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古城門遺址,為宋元時期古刺桐城的象征。
700年前,這里為進出泉州的要道,是一片繁華的貿易區域。城門外的聚寶街、萬壽路富美碼頭是泉州宋元時期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地。德濟門遺址與天后宮均成為回溯宋元時期古刺桐城的重要地標。
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負責人劉育民
“先有宮廟后有城門”。據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所負責人劉育民介紹,泉州天后宮于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建立,最初被命名為“順濟宮”,屬官廟民建,用于官府祭祀典禮。南宋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建造德濟門,是一座帶有防洪功能的城門。
2021年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福建第5項世界遺產,涵蓋泉州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都列在其中。
“泉州申遺的成功并非是一個終點,它是一個新的起點。”劉育民不禁感嘆道,“包括泉州天后宮在內的22個遺產點,有著不同文化元素構成,是豐富多彩的,不僅是泉州的文脈遺產,更是世界的文化遺存。”
多年來,通過對德濟門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和研究,能夠了解到古代泉州城市的布局、建筑風格以及城市防御體系等多方面的信息。劉育民表示,遺址對于海外交通史、城市建筑史、泉州宗教史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研究貢獻出寶貴的資料。
德濟門遺址是閩南地區宋元以來大型石質城防設施的典范,完整保存了11世紀以來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記錄了泉州曾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歷程。
泉州天后宮和德濟門遺址獨有的“海絲故事”與傳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寄托,而運用現代科技共同守護好一座建筑遺存,還意味著挽留住一段傳承、一份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