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既是體現城市綜合實力的名片,也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泉州開年即開跑,近日出臺了《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質2024年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新一年的工作重點,策劃實施宜居宜業、綠色人文、交通通達、安全韌性等7個專項工作,全力雕琢“品質泉州”?!?/p>
新城加速崛起環灣邁向未來
新城建設,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環繞藍藍泉州灣畔,“四朵花瓣”驚艷綻放、城市路網建設如火如荼、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泉州環灣城市核心區正掀起新一輪開發熱潮,城市品質將再次躍升。
作為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質”行動的重要專項之一,東海城東片區錨定“一年突破、三年起勢、五年成形”的目標,系統策劃梳理形成2022-2025年項目223個,包括規劃編制、片區城市更新、市政基礎設施、公共事業配套、生態景觀提升、業態繁榮6大類別,總投資837億元。
崛起的環灣新區,展現的是沖勁,詮釋的是拼搏,而蝶變的“密碼”本質在于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
秉承為民建城初心,晉光小學擴建項目加快推進,后埔片區幼兒園、小學等教育配套項目開工建設,泉州五中、泉州師院附小等名優校布局落地,滿足多元化教育需求,讓家門口“上好學”的夢想變成現實。城際鐵路R1線、金嶼大橋、百崎大橋等重點項目全速建設,片區交通脈絡持續活化;海星生活街煥新亮燈,引入全時輕餐、咖啡烘焙、主題餐飲等多種新業態、新品牌,商氣、人氣和煙火氣加速集聚。
提升人居環境風貌,泉州市開展中心市區照明提升三年行動,每當夜幕降臨,東海城東片區及晉江洛陽江兩岸燈光璀璨,再次刷新城市“顏值”。環繞市區大坪山、桃花山的山線綠道漫步,一路層林疊翠、繁花似錦。近年來,泉州市著力做好“山水”文章,形成顯山露水、山海城共融的城市空間格局。
古城再現“古早味”煥發勃勃生機
古城保護,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未來。
多年來,泉州堅持傳承發展,以“繡花”功夫推動古城活態保護,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的街巷文化樣本,不斷擦亮世遺“金名片”。
比如,作為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改造示范項目的金魚巷,改造工程啟動后,經過功能提升、保護修繕后,這條271米長的小巷再現“古早味”。如今,數百位老居民仍在金魚巷生活,煙火氣和人情味依舊。同時,政府引入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創空間等新業態,昔日冷清的街巷游人如織。無獨有偶,鯉城區中山路改造過程中秉承“修舊如舊”的理念,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真實完整地保存該街道建筑物的歷史原貌和建筑特征。
金魚巷、中山路等項目的匠心改造提升,被住建部評為全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街區示范案例。這是古城“微改造”的縮影。近年來,泉州市分期分批對29條古城背街小巷進行綜合提升,同時啟動了中山南路周邊45條街巷整治提升工程,實施管線下地、雨污分流、路面裝鋪、景觀綠化,立體化復現街巷古韻,讓古城更宜居,也成了參與式和可持續再生的“泉州模式”。
紅磚古厝,曲徑通幽,沿街的各式店鋪熱鬧非凡……漫步于泉州古城,一磚一瓦、一街一巷經過改造提升后,留住了歷史文脈,也煥發著勃勃生機,宋元時期刻下的烙印,在當下仍以新形式熱辣滾燙。
人文氣與煙火味,既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活力體現。翻開歷史的書頁,古城提質、新城崛起,泉州城市發展篇章日新月異,蝶變更新步伐行穩致遠。一座城的容貌之變、品質之變,折射的正是城市的品格和精氣神。(閩南網 蘇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