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5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通訊員 薛繽勇)隨著知識產權工作不斷提速提質提效,泉州于今年獲評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這是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體系的最高榮譽。25日,泉州召開知識產權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知識產權的整體工作成效。
新聞發布會現場
持續保持 多項指標全國全省領先
針對民營企業“個性化、即時化、多樣化”的知識產權發展保護訴求,近年來,泉州市市場監管局會同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不斷加大服務指導力度,以商標品牌指導站建設、專利發展布局指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等為抓手,為民企提供“近距離、貼心化”知識產權指導服務,全市知識產權多項指標持續保持全國全省領先位置。
統計數據顯示,泉州年度專利授權量已連續13年位居全省首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0件大關達20.17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74件,居全省第一梯隊水平;2023年度全市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數達1031件,居全省前列;商標有效注冊量超76萬件,約占全國商標總量的1/60,自2020年起已連續四年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馳名商標總量159件、商標馬德里國際注冊數量達1694件,均居全國地級市前列。
2023年以來,新增“永春白番鴨”“永春老醋”兩件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總量達67件,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市“十四五”知識產權發展專項規劃設定的地理標志目標;新增35家福建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新增7家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35家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均創歷史最好成績,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總量首次破百達124家;7家企業入選2023年全國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發明專利500強;7家商標代理機構入選首屆中國商標代理600強榜單。
創新舉措 賦能高質量發展
泉州知識產權的高速度、高水平發展,推動了以專利為支撐的創新經濟、以商標為支撐的品牌經濟、以地理標志為支撐的特色經濟的形成和深化。該局會同有關部門,推出系列創新舉措,聚力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全鏈條,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澎湃動能。
在惠企層面:出臺《泉州市市場監管局 泉州市財政局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在2021年相關政策基礎上,實現煥新升級,“十四五”以來市本級下達各類知識產權獎勵補助項目資金超過4000萬元。為服務知識產權強企、優質專利項目發展,該局著力推動知識產權運營基金有效運作,泉州市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募集資金達2億元,已投資項目7個,投資額1.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投資15.88億元,帶動匹克、宏芯科技、佰源智能等一批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發展。
在護企層面:在全省率先創設“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行政裁決簡易程序”,推出“外觀設計專利侵權糾紛判定指引”“專利侵權取證固證指引”,以“一程序+兩指引”助力高效、高速化解專利侵權糾紛,全市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工作已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行政保護考核通報表揚。2023年7月泉州,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全國第二批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試點地區。
在載體創建方面:泉州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共同確定的全國第二期第一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為泉州打造知識產權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晉江國際鞋紡城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列為2024年度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規范化市場培育對象,實現泉州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
同時,為破解專利成果“轉化難”、中小企業技術的“獲取難”,泉州以打造“企業出題、高校科研院所解題、運營機構促對接”的專利轉化運用格局為目標,指導各方借助專利開放許可交易平臺、專利轉讓許可合同模板及簽訂指引,實現在市場競爭中“手拉手”深度對接融合。
泉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將以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為引領,在加速推進高校存量專利盤點、推進高價值發明專利提升三年行動、優化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深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做好知識產權發展保護的“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