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夏天來了,外出活動時要警惕一種“隱形殺手”——蜱蟲。近日,記者從泉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蜱蟲叮咬不僅會引起皮膚紅腫、瘙癢,還可能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日前,浙江就有一個老太太被蜱蟲叮咬致高燒不退,竟從其家中抓出200多只蜱蟲。
泉州疾控中心有關工作人員介紹,蜱蟲俗稱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等,通常寄生在鼠類、家畜等動物體表部位,也生長在丘陵、山區的草叢、樹林中。蜱蟲只有芝麻粒大小,咬起人來不疼不癢,卻能傳播致死病毒,可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及其他感染,危害極大。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急性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最高可達40℃以上,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癥狀。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嚴重者可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多發于春夏季,流行期為4-10月,流行高峰為5-7月。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環境干農活以及到地區的旅游者感染風險高。
該病主要是由蜱蟲叮咬傳播,當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后,再叮咬人類時,病毒就會隨之進入人體。另外,直接接觸傳播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所以不要密切接觸流行區貓、狗等寵物,及羊、牛等家養動物。
泉州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外出時一定要警惕蜱蟲叮咬,尤其是生活在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村地區,還有在田里干農活、野外工作的人,要特別注意防范。
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中長時間坐臥;戶外活動時,穿長袖長褲衣服,避免暴露皮膚;可以使用驅避劑,涂抹在暴露的皮膚和衣物上。
如果被蜱蟲叮咬后不要驚慌,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捏碎或拉扯蜱蟲。而是要用酒精涂抹或噴灑,再用鑷子將蜱蟲取下,然后用酒精消毒叮咬部位。一旦出現發熱,特別是高熱不退、乏力、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等癥狀時,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