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作為產業發展強勁的民營經濟大市,泉州正加緊步伐,因地制宜,聚焦新質生產力,不斷推進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轉型,開辟未來發展的新賽道。
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在這條“新”賽道上,企業如何應對,有哪些機遇和挑戰?泉州如何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新引擎作用?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特別策劃——《新質生產力在泉州》,聚焦“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報道,實地探訪各行業、企業向“新”而行,并對話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解析泉州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閩南網5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方博濤 文/圖)紡織鞋服產業作為泉州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泉州最具競爭力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泉州已構建起涵蓋棉紡、化纖、織造、染整、成衣加工、輔料生產、市場營銷、品牌經營等全領域的非常完善的紡織鞋服產業鏈,形成了超2000億元產值的產業集群。
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傳統紡織鞋服產業當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閩南網記者采訪了來自紡織鞋服領域的專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石獅產業研究院院長蔡濤博士,聽聽他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解讀。
打破傳統模式 實現數字化轉型
蔡濤博士介紹,“新質生產力”體現在傳統紡織服裝行業里面,需要去提升的東西其實是非常多的。
蔡濤博士接受采訪
比如說從生產加工的角度,泉州既是一個生產加工基地,也是品牌之都,那么對于生產加工而言,如何做到提高效率、提高性能兩個方面。首先,效率會與智能化信息化結合在一起,從而提高整個泉州生產制造的加工水平。
蔡濤介紹,泉州以往的傳統服裝生產企業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國內服裝及全行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
生產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體現在智能化的生產流水線,高精準的剪裁、噴染設備等,在生產過程中,大大地提升了生產效率,提高產能。
此外,在數據應用管理及倉儲方面,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實現智能化管理。例如在生產面輔料、原料的準備過程中,可以通過大數據提醒,提前儲備三至六個月的原材料,生產效率會因此得到提升;通過數字化轉型,使企業達到快速柔性生產,有效降低庫存率。
目前,數字化轉型已經逐步融入到紡織鞋服生產、管理領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工具,塑造了“數字+”“智能+”的應用場景,為推動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綠色創造與科技創新融合
此外,從信任的角度,泉州的紡織服裝和鞋材產品要從質量上、性能上做到讓消費者認可。
蔡濤介紹,泉州作為“晉江經驗”的發源地,紡織服裝產業中民營經濟占主要成分。如果說過去的泉州紡織服裝發展主要依靠獨特的地理優勢和寬松的產業發展環境,大部分泉州紡織服裝品牌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賣方市場環境下,依靠沿海貿易優勢,通過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勤奮努力奮斗形成的;未來的泉州紡織服裝發展需要依靠的是“品牌之都”的品牌終端影響力,系統完善的產業鏈支撐,以及高端技能人才和智能智造賦能下的“優質生產力”。
“品牌終端如果站在新質生產力提升的角度,就要關注應用場景,關注消費者的體驗,最終能夠把產品變成商品。那么這個中間的轉化,就是要做好提升,除了生產加工以及品牌終端的應用,企業還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蔡濤介紹,社會責任體現在生產加工里面所涉及的綠色環保,例如從材料的角度,如何做到沒有污染;從節水少水的供應,能不能走向無水的供應;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可再生等問題,這些都是傳統行業需要去關注的方向,從而達到綠色創造的目標。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多人注重穿衣的品質和舒適,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石獅產業研究院的設立,有利于助推當地紡織鞋服企業的發展,“企業遇到材料質量問題或者需要改善什么問題,可以找到我們,我們的研發團隊具有一定的人才優勢,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各種難題。”蔡濤介紹,研究院作為泉州引進的十八個大院大所之一,從深度服務泉州紡織鞋服產業,貼近產業實際需求的過程中,與企業深度結合,構建了國內紡織服裝產業最先進的環境氣候倉(零下80℃-60℃),獲得了國內唯一的“全國紡織服飾舒適型技術研發中心”,同時推進了“超臨界無水染色設備及工藝”在泉州落地,導入國家級學會高端的平臺資源與技術資源,服務了近百家泉州地區的紡織服裝品牌及品牌供應鏈企業。
相信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未來將賦能泉州紡織鞋服產業多維度向“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