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于1959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泉州歷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海事類專題博物館,是首個反映“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博物館,2008年至今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來泉州旅游的游客,許多都會把海交館作為打卡的首站。在這里,不僅可以讀懂泉州,更能在其中體悟中國的航海精神和海絲文明。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 (資料圖片)
走進海交館,迎面是一幅兩層樓高的影壁,上面5艘張帆的福船彰顯著這座博物館的特色和主題。
一樓的世遺展示館入口處是壯觀的長幅畫卷《刺桐夢華圖》。“這幅圖再現了10至14世紀泉州的繁榮景象。其時的泉州,作為東方大港,世界各地成百上千艘商船滿載著各國的貨品和商人紛至沓來。”中泉集團的培訓老師梁國明正在為25名甲板機艙的實習船員講解,他已經多次帶學員來海交館。“既是參觀學習,也是實地培訓,在這里可以了解泉州、福建乃至中國的海航貿易歷史。”梁國明說。
2021年7月26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的第二日,世遺展示館全新亮相。通過663件文物展品和形式豐富的展陳,直觀地展示了泉州22個遺產點的歷史背景及豐富的遺產價值。
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海交館中“寶貝”數量最多的,就是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
“我們是中國收藏外來宗教(除佛教外)石刻種類最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從中,可解讀出宋元時期外國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通婚的情況,亦透露出中外文化之間互相融合的痕跡。”泉州海交館副館長陳穎艷介紹,館中收藏的宗教石刻種類之豐、數量之多、價值之高,在全世界享有盛名。伊斯蘭文化陳列館中,還展出了宋元時期移民到泉州的阿拉伯及波斯人遺留下的伊斯蘭教石刻300多方,主要為教寺建筑石刻和墓葬建筑石刻。其中,有幾十方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二樓的“中國舟船世界”有近200件精美的船模及隨船屬具、12艘從全國各地征集來的獨具特色的實船。專題展將舟船文化、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元素融入展陳空間,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了東方海洋大國舟船歷史的動人故事。
“泉州入列世界遺產城市后,到館人數激增,每逢節假日,每天6000個預約號秒光。我們將開放時間延至晚上7點,還推出4至5場公益講解,以保證參觀體驗。”陳穎艷說。
泉州灣宋代沉船,是海交館的鎮館之寶。1974年,泉州灣后渚港發掘出宋代沉船。1979年,海交館歷史上的第一個固定展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泉州灣宋代海船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出土唯一海外歸航的古沉船,無論是海外貿易史,還是古代舟船史,泉州灣宋代海船都是重要的歷史坐標。目前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正在閉關修護中。”陳穎艷說,今年恰逢泉州灣宋船出土50周年,海交館正在緊鑼密鼓地策劃紀念展、文創大賽、主題研討會、研學夏令營等系列活動。
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福船的故事:鄭和由此向大海”展覽在甘肅玉門市博物館開展。這已經不是“福船展”第一次走出去。2023年7月25日,在泉州申遺成功兩周年之際,“福船的故事:從泉州駛向馬六甲”在泉州和馬六甲進行雙城展,反響熱烈。該展覽以福船為線索,串聯起兩座世界遺產之城的航海商貿歷史。接下來,“福船展”還將走進學校、社區。
“唐風妙彩——長沙窯瓷器精品展”也是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之一。這場由長沙市博物館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聯辦的展覽,展出展品189件,均為長沙博物館多年考古發掘、采集、征集的館藏精品。
走出去、引進來。通過開放式辦展,泉州海交館日益成為泉州、福建乃至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泉州海交館每年均有2場以上的海外展覽活動,展覽足跡遍及美洲、歐洲、亞洲及非洲等地。
為進一步推動博物館資源面向公眾開放,泉州海交館每年還開展不同主題的夏令營、深度研學等社教活動上百場,參與人數超萬人次。“我們的目標是,努力將海交館打造成為探索中國海洋文明、研究中國海洋文化、展示文化交流互鑒、開展海絲文化產業、推動海絲研學旅游等復合功能的交流平臺和代表性窗口。”陳穎艷說。(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