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8月5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吳圳烽 文/圖/視頻)炎炎夏日,在不少閩南人心中,最佳的“消暑神器”莫過于石花膏。石花膏外觀晶瑩剔透,口感爽滑脆嫩,吸溜一口下肚,掃去了身體的熱氣,讓人感受到一絲絲來自海洋的清新與甘甜。
晶瑩剔透的石花膏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是海里生長的天然植物石花草,富含藻膠和礦物質,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要從石花草蛻變成石花膏,需要經過采摘、清洗、晾曬、熬煮、過濾等多道工序,這份源于自然的饋贈,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匠心制作與堅守,化作泉州人的清涼“古早味”。
踏浪前行 礁石上采摘石花草
每年農歷的3月至6月是石花草的采摘季,石花草生長在礁石的凹槽和縫隙中,需要用鐵刨將其刮下來。由于礁石通常位于海中,有時礁石因為浪涌而變得濕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加之礁石表面布滿了鋒利的巖石、蠣殼,容易被劃傷,因此石花草采摘起來特別不易,近幾年來采摘的人逐漸減少。不過,在惠安縣崇武鎮,仍有些漁民會出海采摘石花草。
惠安崇武古城
每當退潮后,崇武漁民便會涉水徒步或乘船出海到附近人跡罕至的島嶼礁石上采摘石花草,有時他們甚至還會組團乘船到莆田、福清的島上,去這些遠一點的地方需要十幾天的時間,但收獲也會更多。
家住崇武鎮的楊碧霞今年65歲,是石花膏制作技藝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歲起,她便和家中長輩學習石花膏制作。一直以來,日常制作石花膏所需的石花草都由她親自采摘。
楊碧霞正在采摘石花草
頭頂熱辣的陽光,楊碧霞穿上膠鞋、帶上小簸箕、鐵絲耙、紗布等工具來到海邊尋找礁石上石花草的身影。石花草顏色灰黑,不仔細看不容易發現。每當看到了石花草,楊碧霞需要彎腰一點一點將附著在礁石上的石花草刮下。再用紗布包起,就著海水反復搓洗,將石花草中夾雜的貝殼、沙土等雜質初步過濾掉。
楊碧霞用紗布包起石花草,就著海水反復搓洗
隨著潮水逐漸上漲,經過了一小多時的采摘后,楊碧霞用扁擔挑著一袋石花草回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