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泉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抓住國家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等政策機遇,建設功能完備、宜居宜業的標準化園區,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之路。
經過三年探索,泉州已形成“百千萬”態勢,即實施“百個”園區項目,總投資2156億元;撬動“千億”逆周期設備更新投資,推動“萬畝”用地改造,已盤活低效工業用地2.5萬畝,建成1932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招引1755家企業入園,落地投產843家,納統254家。
高質量重構國土空間
日前,2024年產業園區推進新型工業化典型案例名單公示,泉州共有4個園區6個案例上榜,是上榜案例最多的地級市。其中,泉州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上榜“工業用地盤活類”名單。
作為泉州市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試點項目,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在對舊園區107畝用地進行改造提升的基礎上,清退一批與主導產業不符、低效益低產出企業,并根據產業定位,針對擁有自主品牌、發展潛力好的電商或“工貿一體”規上、限上服飾企業進行精準招商。并在周邊新建標準廠房、倉儲研發銷售中心、物流、電商、人才社區等配套園區項目,園區總面積超800畝,規模擴大7倍以上。截至目前,制造園舊園區17家入園企業已有12家納入規上企業庫;新園區36.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和倉儲成功招引數十家企業入駐并陸續投產。
泉州的工業起步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村工業,長期存在工業用地碎片化現象,存量用地效益不高、碎片化問題突出,企業增資擴產空間少、優質項目落地難,一度制約著泉州產業的發展。
如何破解要素資源限制,為民營經濟騰挪發展空間?2021年,泉州以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精神,率先開始探索實踐,啟動實施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大范圍盤活低效用地,大力度建設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現代化園區。
為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家底,泉州各縣(市)區按照“自己跟自己比”、畝均產值和稅收低于轄區平均水平40%作為低效標準,測算工業用地、低效與閑置用地、新增項目用地需求等“5筆賬”,摸清全市低效用地家底,明確改造需求。突出規模化、集約化,向低效要空間、向存量要效益,改造提升后,容積率由0.8提升到2.5,千畝以上的園區由8個增加到43個。
在此基礎上,泉州在每個縣(市)區各確定國企主導的1個試點園區,通過國企當先鋒、做示范,帶動民企參與園區建設運營。目前,全市實施100個市級園區項目,民企占七成。
高水平重塑產業業態
走進晉江芯制造產業園項目一期,造型時尚的現代化標準廠房讓人眼前一亮。目前,產業園一期已有良頤、國維等企業入駐,涵蓋產業鏈、產業基金、人才科創等領域,產業園二期正加緊施工。
作為晉江市集成電路(科學園)產業社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芯智造產業園由晉江產業集團權屬企業芯未來公司開發建設運營,主要圍繞服務園區兩大集成電路龍頭企業,進行集成電路產業鏈招商引資。目前,芯智造產業園一期已落地19個項目,總投資17.5億元,涵蓋集成電路裝備、材料、零部件、配套服務等補鏈強鏈領域。
“作為一家集成電路設備制造組裝企業,我們年初入駐了晉江市集成電路(科學園)產業社區。這里集聚了很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便于企業間開展交流合作。同時,園區始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服務配套上為企業排憂解難,助力企業發展。”福建省良頤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在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進程中,泉州堅持新老產業并舉,厚植產業競爭新優勢。引導入園企業加快智改數轉,應用新技術、新商業模式,搶占價值鏈高端環節,推動傳統產業有中生新、老樹發新芽;開展場景招商、產業鏈招商等,吸引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上下游企業在園區集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園聚鏈、以鏈集群。泉州市梳理50條縣域重點產業鏈,推動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形成“一園區一產業鏈”。目前,泉州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入園率由28%提升至56%,入園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占比由32%提升至68%。
在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進程中,泉州強化創新鏈建設,重點嫁接大院大所資源,完善中試、孵化、研發功能,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目前,泉州共引建28家大院大所、28家中試基地,累計培育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省級28家、市級近百家,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全市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型企業增長近兩倍,高新技術企業從1037家增長到308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從177家增長到527家。
高標準構建產業社區
在泉州,企業和人才在工業園區可以實現“有家有業有同行、有詩有畫有遠方”。以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工作為契機,泉州將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戰場,探索劃定工業產業區塊線,制定產業社區規劃建設標準,構建“15分鐘”產業社區生活圈。
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是一個“飄著咖啡香”的產業園。產業園除了標準化廠房,還先后建成投用20000平方米休閑廣場、5600平方米“黨建+”鄰里中心、3000平方米商業廣場、1000平方米空中舞臺、900平方米路演大廳等,幼兒園、體育公園、人才公寓、高端酒店、商務中心等項目加快推進。
“園區按照年輕人‘先有生活、后有工作’的需求,升級配套設施,完善商業商務、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服務功能的配置,構筑起產城人融合的生態社區。”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推進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進程中,泉州不是將園區簡單孤立改造或建設,而是將產業空間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推動產業要素與生活要素有序搭配,推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變工業園區為產業社區。
“我們圍繞實體經濟發展特征與‘產—城—人’服務需求,探索制定泉州產業社區規劃建設標準,立足泉州已形成的產業集群空間特色與產業鏈發展目標,建設先進制造業、小微企業型、研發設計型3類產業社區。”泉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產業社區建設堅持職住平衡,將園區10%空間作為餐飲、宿舍、商超等生活設施,還留出10%空間布局研發設計、中試孵化等生產服務設施,同時在園區周邊配套吃住行、教育醫療、文體娛樂的一體化生產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便利生活圈。
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石獅服裝智能制造園、晉江市集成電路科學園……一個個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的產業社區在泉州遍地開花,既促進了土地功能復合利用,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書芬 聽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