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11月13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方博濤 文/圖)靠海吃海,泉州綿延541公里的海岸線上,貯藏了數量龐大的食材。愛吃善吃的泉州人將大海的饋贈制作成一道道特色美食。
憑借悠久的傳承和考究的手藝,安海土筍凍成為閩南經典小吃。這道古早味以形似“土筍”的海星蟲作為食材,口感鮮而不腥,如同果凍般Q彈。在千人千味的食客中,土筍凍的評價呈現兩極化。喜歡它的人,一次能炫上好幾碗,欲罷不能,而不愛它的人,則稱其“黑暗料理”,敬而遠之。
土筍凍
趕海人在灘涂里“尋寶”
土筍凍的原材料“土筍”,學名可口革囊星蟲,也叫星蟲,生長在咸淡水交匯處的灘涂里。每當潮水漲落之際,便是它們飽餐一頓的最佳時機,亦是趕海人下到灘涂中的“尋寶”時段。
為挖到大小適宜的土筍,汪麗敏起了個大早。她從小看著父輩們熟練在灘涂中挖土筍,耳濡目染,自己也掌握了這門技能,并以此謀生。
土筍生長在咸淡水交匯處的灘涂里
灘涂里挖土筍,考驗體力和眼力
凌晨4點多,天剛蒙蒙亮,趁著潮水消退,趕海人挖土筍的一天也拉開了帷幕。汪麗敏穿上工作服、雨鞋,戴好帽子,全副武裝,拿上鋤頭和桶就麻利地出發了。
想挖到土筍,得先穿過一片長長的紅樹林。在灘涂中行走難度不小,一腳下去往往陷到膝蓋,才走上一小段路,汪麗敏已是滿頭大汗。經驗豐富的她行動敏捷,在松軟的灘涂上走走停停,精準找到藏于地面下方四五公分位置的土筍,一鋤頭下去,即有土筍的蹤跡,她麻利地將它們拾起放入桶中。
趕海阿姨在灘涂中挖土筍
一挖一看,不僅考驗體力,更考驗眼力。
“像這種有洞的地方,挖下去就可能有土筍。”汪麗敏說,挖土筍很辛苦,常常要從退潮挖到漲潮。最長的一次,她曾經在灘涂上連續挖了12個小時。土筍就是這樣一條條慢慢挖出來,趕著“保鮮”被送往訂單客戶的手中。
幾代人傳承的手藝
來了泉州晉江安海,怎能不吃一碗土筍凍?安海土筍凍歷史悠久,在諸多古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其中,西安村得益于優越的地理條件,生產的土筍凍最負盛名。該村挨著五里橋中亭,此處出產的土筍非常肥美的,為制作土筍凍提供了天然、優質的原材料。
向海討生活,村里人將土筍視為發家致富的路子,逐漸摸索出一套煮土筍凍的獨特方法。
上世紀50年代,村里僅有十幾戶人家做土筍凍,大家做好以后挑著擔子四處售賣,而到了80年代,全村制作土筍凍的已有幾百戶。幾乎一戶家庭就是一個作坊,大家用各自的方式傳承“古早味”。這當中,也有不少村民做出了品牌,靠口味“出圈”。
長火土筍凍店里的客人絡繹不絕
走到成功西路,在林立的民房中找到一條逼仄的村道,一直往里走就來到了人氣十足的長火土筍凍。
店鋪由民房改造而成,一樓不大的空間里,每天迎接著四面八方的來客。進店的顧客都自助,想吃多少到冰箱自己拿、自己加調料、自己付款,形成了互相信任的默契。許多人也不介意有沒有位置,高峰或者旺季時,一些人干脆就坐在門口的臺階上。還曾經有位老饕,一口氣在這家店里吃了16碗土筍凍。這道“黑暗料理”的魅力,可見一斑。
而一樓旁邊的院子里,工作人員們正忙著打包發貨,一摞摞泡沫紙箱有序排列,一碗碗土筍凍放上冰塊,一層層仔細包裝后,依托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的航班送往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