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66歲大叔性情突然大變,還老忘事,疑神疑鬼還在家亂翻東西……這一系列的舉動讓女兒張女士懷疑爸爸是不是得了什么病,趕緊帶他到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掛了號。
張女士說,最近回老家探親發現爸爸變了。脾氣變得很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忘事,剛說過的事情一直重復問;還老是懷疑別人偷他的東西,半夜醒來就在家里翻箱倒柜。前幾天說要出去買東西,結果去了半天沒回家,全家人出去找他,才發現他迷路了,在一條巷子里自言自語“這是哪里……”。看到爸爸這個情況,張女士著實擔心,她說以前爸爸很精明的,這也才66歲,怎么會變成這樣,她懷疑是不是老爸常年獨居的原因。
福醫二院神經內科專家給老張做了詳細的神經認知、心理測評及相關檢驗檢查,診斷他患的是阿爾茨海默病。
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超過5520萬人,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癡呆最常見的類型,臨床上以進行性認知功能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受損及精神行為癥狀為特征。隨著年齡增長,頭腦的靈敏度、認知功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記憶及認知衰退太早、太快、太多,就應該注意是不是可能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的十大前兆癥狀:剛吃完飯又要吃;出門忘了自己在哪里;聽不懂別人在講什么;答非所問;熟練的家務活變生疏了;理解能力直線下降;物品歸位不當,如襪子和熨斗放進冰箱;喜怒無常;常常感到害怕焦慮郁悶多慮;失去很多興趣和樂趣等。
當身邊的人或家人出現以上這些認知衰退癥狀,要及時就醫,到正規醫院老年病科、神經內科、精神心理科、記憶門診就診,積極配合醫生對癥治療。
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是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目前,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的因素有高齡、陽性家族史、膳食因素、吸煙、高血糖、高膽固醇、血管因素等,所以要倡導健康生活方式,防治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晚期逐漸喪失日常生活能力、甚至出現精神癥狀、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藥物治療的同時要做好心理健康和康復訓練,如記憶、思維、語言、睡眠等相關訓練,還要做好護理、看管等工作,以免發生走失、摔傷等意外風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