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2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文/圖)近日,“布里生花——泉州與濱州藍印花布聯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拉開序幕,展出時間持續至2025年2月16日。
走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伊斯蘭文化陳列館的展廳,只見包袱布、服飾、布偶、手提包、耳飾等等各種藍印花布的古舊精品及新作品、新紋樣應有盡有,質樸靈動的藍與白,烙印著舊時光的痕跡,成為許多人溫暖的記憶。
藍印花布紋樣多種
藍印花布文創產品
藍印花布布偶
本次展覽分為“藍印花布的歷史沿革、織染技藝、題材分類、傳承與發展”四個單元,展出的百余(組)泉州、濱州兩地藍印花布精品,其中來自安溪縣博物館珍藏品40余件(組),來自濱州市博物館館藏精品超百件(組)。展出的作品從傳統到現代,展示藍印花布古老魅力和鮮活的時代氣息。
植物染料種子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根據史籍記載,藍印花布制作技藝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時期,明清之際已普遍流行于民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藍印花布以藍草為染料,通過織布、刻版、刮漿、染色、刮白、固色、晾曬等工藝,留下了自然冰紋,古拙質樸的紋樣、素雅的風韻,讓人感受到鮮明的藍白之美。
在泉州,安溪的藍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古時安溪婦女善于織布,產品質地優良,品種繁多。隨著種棉、織布的興起,鄉鎮中染布的作坊也應運而生,當時安溪農村大都設有染布房染制藍印花布,產品遠銷臺灣地區和南洋群島。2009年5月,“安溪藍印花布”入選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作技藝)。
此外,山東省濱州市也有著悠長的藍印花布歷史,其中濱州市博興縣北關村的耿延禎傳承的藍印花布制作技藝最為典型,歷史悠久、工藝復雜、紋飾多樣的特點。2009年9月,濱州市博興縣北關村藍印花布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藍印花布中蘊藏中國人的萬千情感、審美和智慧。希望通過一幅幅經典的藍印花布作品,傳遞藍印花布藝術之美、工藝之美、實用之美,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