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12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泓塬 文/圖/視頻)泉州永春縣五里街鎮,晉江上游霞陵溪穿行而過,許港碼頭邊潺潺流水沖刷著鵝卵石,咕嚕咕嚕的聲音好似遠古傳來……300多年來,這里人來人往、客商云集,而有一種美食卻流傳至今,那就是“咯攤”。
“咯攤”之名來源于鍋中滾燙的食材發出“咯咯咯”的聲音,講究的是鮮材熱燙,將煙火氣和鍋氣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意喻著永春咯攤包容四海,生生不息。
鮮材熱湯,滿是鍋氣人氣煙火氣
航拍五里古街
八角桌上鮮材熱燙 匯聚鍋氣人氣煙火氣
50歲出頭的吳振宇,作為泉州永春咯攤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8年前放棄在廈門的工作,毅然返鄉創業,在永春縣環城路經營起一家咯攤,靠著多年的誠信經營,以及他的熱情好客,深受本地人及外地游客的好評。
每天天沒亮就要起來,采買食材然后到店里準備,咯攤最主要的食材是豬肉。“節假日時,店里要請七八個臨時工,20多桌都要翻桌好幾次,忙得團團轉,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萬多元的營業額……”吳振宇的語氣中透露著甜蜜的“負擔”,盡管做餐飲行業很苦很累,但得到那么多食客的肯定,疲憊早早被喜悅所掩蓋。
老板吳振宇為顧客準備好湯
咯攤最重要的靈魂是湯頭,講究食材的品質新鮮,大筒骨加入羅漢肉燉煮,“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高湯對很多人來說反倒是不健康的,我們的做法就是初心和良知。”吳振宇說自己沒有絕招,他家的湯頭清淡,清透的湯汁里,看得見大筒骨在鍋中翻滾,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廚房里彌漫著大骨的濃香。老板特地盛了一碗讓我們品嘗,滾燙的清湯清甜無比,有小時候的味道。為了保證食材的原汁原味,廚房里沒有一粒雞精,他認為,最原汁原味的食材要轉化為最原汁原味的食物。
大筒骨湯清甜爽口
員工正在準備食材
在燉煮湯頭的同時,要準備各種配料,大腸、小腸、腸灌腸、蛋腸、豬肺、羅漢肉、瘦肉等,把這些食材切好分類裝盤,再來制作肉羹。在切好的肉片里加入適量地瓜粉,然后用手不斷地攪拌翻動,這個動作要持續半個小時以上,讓每一塊肉被地瓜粉完美地包裹起來,扎實地鎖住豬肉的水分,這樣燙起來的肉羹,口感脆滑,鮮甜爽口。
備好的食材
這天,店里接待了一批游客,大約有40人。吳振宇說,其實大部分顧客是本地人,他們對咯攤的喜歡,好像是天生的,畢竟從小吃到大。
食客們圍坐在八角桌品嘗咯攤
“方中有圓,天圓地方”,店里擺放的大多是八角桌,吳振宇說,八角桌體現了滿滿的儀式感,迎接著八方來客。桌上的老醋、醬油、香蔥等佐料,食客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添加。
店里的服務員先端上來一鍋湯,湯里有大筒骨、豆泡、香菇、蘿卜,再按照每桌的人數加入分量十足的配料食材。老熟客們深諳門道,先在碗中舀一勺小蔥,再澆上熱湯,香氣撲鼻,一口下去,甘甜清爽,瞬間暖了胃。隨即,就可以撈起燙熟的食材,每一口都鮮脆嫩滑,豬肉的鮮味也解除封印沖了出來。
在碗中舀一勺小蔥,再澆上熱湯
豬肉的鮮味解除封印沖了出來
食客們桌前的爐子里發出了“咯咯咯”的聲音,鍋中冒著熱氣騰騰的煙,他們邊吃邊聊著,煙火氣和鍋氣,在一頓咯攤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咯攤鮮材熱燙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