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祥龍賀歲辭舊去,金蛇納福迎春來。
從九日祈福的莊重到書院魁星的祥瑞,從蓮峰斗茶的清雅到清境桃源的悠然,從雙溪荷香的詩意到豐美燎原的風情,從城隍靈應的正氣到僑居鄉(xiāng)愁的記憶,從僑中弦歌的多彩到唐宮花燈的絢麗,每一景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現代活力,每一景都能讓你沉醉其中……
在這萬象更新的蛇年新春之際,中共豐州鎮(zhèn)委員會、豐州鎮(zhèn)人民政府與閩南網聯合推出《“巳”說十景》,帶您走進古韻悠長的豐州,探尋那別具魅力的豐州十景。
在這個專欄里,我們將與您一同品味豐州十景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文化魅力,開啟一場精彩紛呈的新春文化之旅,共赴一場福瑞滿溢的蛇年之約,探尋那些隱藏在歲月深處的美好與溫暖,迎接新春的第一縷曙光,暢享豐州獨特的人文盛宴。
祈風祈雨送福送瑞、敢闖敢試愛拼會贏,一起來有“豐”的地方!
閩南網1月29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通訊員 陳肖雄 王晶 董文婷 許偉玲)新歲啟封,萬象更新。大年初一,日光破曉,照見山河煥新,處處洋溢著新春的蓬勃朝氣。在這特別的日子里,一起來豐州迎春接福,看“豐州十景”之九日祈福、書院魁星。
九日祈福,福瑞至
“福”字是中國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歡迎的文字之一。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福”字來命名的省份,福建是有福之地。福山福水福星照,福地福天福建人。而作為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泉州,自古以來,“福”地就存在于大街小巷、田野山林,泉州境內豐富的“福”文化更是彰顯著泉州人對“福”的孜孜以求。
談到“福”,便繞不開那神秘而古老的九日山。九日山下的延福寺,興建于西晉太康九年(28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也是現存泉州最早的海絲宗教史跡之一,至今香火綿延不絕。盛行于宋元時期的九日山祈風儀式,是泉州先民開拓海上絲綢之路獨有的祈福活動。
以“山中無石不刻字”獨特魅力聞名遐邇的九日山,山內現完整保存著宋、元、明、清的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0方海交祈風石刻更是彌足珍貴,是我國絕無僅有的瑰寶和研究古泉州海外交通的珍貴史料。
而在現存的石刻中,有23個各個年代、不同字體的“福”字,最具代表性的有北宋書法家蔡襄題寫的游記、民國時期弘一法師題寫的“延福寺”匾額、宋朝泉州太守虞仲房的祈風石刻等,是少見的“福”文化原始積淀較深的遺產點。
祈福愛福,期待平安順遂,幸福康樂,是老百姓最淳樸的念想,福文化也深深影響著泉州人,彰顯著愛拼會贏、崇儒重本、商儒并舉和樂善好施的價值理念。泉州人將傳統福文化中的崇福、造福、積福、享福和延福的生活習俗演繹得淋漓盡致,別具一番韻味。
書院魁星,星滿斗
祈福納祥,是不少學子憧憬未來、追逐夢想時的一份精神寄托。
距九日山不遠處,南安文廟跨越八百多年的時光,幾度沉浮,再度復興,成為觸摸南安千年文脈和引領學子們踏上勤奮學習、追求卓越的巍峨殿堂。
北宋末年,靖康年間(1126年—1127年),南安文廟最早建于原豐州城西,但未久毀于兵災。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南安文廟被遷建至古豐州城東門外杏后鄉(xiāng)吳亭山南麓,現成為一座跨區(qū)域的縣級文廟。
廟前廣場上,“義路坊”“禮門坊”左右佇立,坊上有雙龍、卷草等裝飾,綠樹與花圃點綴其間。踏入文廟,大成殿氣勢恢宏。大成殿坐北朝南,殿前有月臺和前埕,前埕東西兩側為東廡和西廡,往前接大成門與廟前廣場,構成約1900平方米的“大成殿組群”。
文廟的核心是孔子雕像。大成殿正中“萬世師表”牌匾下,孔子拱手而坐,其拱手姿勢蘊含謙恭、大同之意。回溯千年悠悠歲月,南安文廟始終堅守尊孔重道、興學育才的使命,歷久彌新,風采卓然。
豐州作為閩南文明發(fā)源地,古代文教興盛,官學、私學競相繁榮,影響深遠。沿著豐州繁華的南門街往北走,行至豐州中心小學,拐入一條小巷,一座巍峨的復古式建筑便矗立眼前,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豐州書院。
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洗禮,書院見證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足跡與智慧,成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書院始終堅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初心,為南安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書院瑯瑯的讀書聲已然遠去,但其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教化理念,依然如淙淙流水,滋養(yǎng)文化的血脈。
福星高照映乾坤,海絲源頭過新年。無論是愛拼會贏,還是金榜題名,每一位泉州人都深知,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幸福不能只靠祈求,更重要的是揮灑汗水,實實在在地奮斗。
蛇年已至,在新年第一天,衷心祝愿每一個人都能以汗水作甘霖,以智慧為養(yǎng)分,用心澆灌,讓幸福之花在生活的花園中絢爛綻放,收獲滿滿的成功與喜悅,擁抱璀璨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