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長三角及全國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賽結果揭曉,泉州市4個空間獲全國獎項。其中,德化縣龍鵬藝術館(商圈文化空間)、安溪縣金谷溪岸文藝村(美麗鄉村文化空間)獲“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豐澤區伯勒小鎮(文博藝術空間)、鯉城區江南2號藝術中心(文博藝術空間)獲“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獎”。
據悉,此次大賽是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等共同指導下,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等19個省級文旅部門聯合主辦,共吸引2212個空間參賽,經過專家初評、復評和終評,最終產生“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大獎”“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優秀公共文化空間案例獎”等獎項。
德化縣龍鵬藝術館(商圈文化空間)
設三個主題展區,展出明清以來數十件瓷雕
德化擁有著3700年的制瓷歷史,在宋元時期,泉州崛起為“東方第一大港”,德化陶瓷業也隨之興起,以“世界白瓷之母”之稱名揚天下。迄今德化依然有著眾多的陶瓷藝術家仍在繼承和發揚“陶瓷文化”。
為打破藝術館的冰冷,根植泥土的信仰,與自然共生,龍鵬藝術館應時而生。龍鵬藝術館,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空間占地5000平方米,是目前德化最大的公共藝術文化展示空間,內設有古瓷展區、現代瓷藝大師展區、家居日用陶瓷展區三個主題展區,館內游客服務中心、星級衛生間、母嬰室、醫療室等配套齊全。
為了更好地滿足功能需求,依據空間特性,每個展區都承載了各自的具體功能。其中,古瓷展區主要展出德化自明清以來的幾十件瓷雕藝術品,鎮館之寶為德化明代瓷圣何朝宗代表作——渡海觀音;現代瓷藝大師展區匯聚了德化現代眾大師的主要代表作,展示的作品具有瓷藝家們鮮明的個人風格特點,在繼承傳統瓷雕技藝的同時又融入創新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瓷都德化陶瓷藝術高超的創作水平;家居日用陶瓷展區,涵蓋餐具、茶具、瓷花、瓷瓶等高檔家居日用擺設商品。
安溪縣金谷溪岸文藝村(美麗鄉村文化空間)
公益性藝術公園,當代藝術家陳文令自費建造
金谷溪岸文藝村位于安溪金谷鎮,是由安溪籍當代藝術家陳文令自費建造的公益性藝術公園。這座公園充分利用了金谷溪岸邊的自然景觀,如榕樹群、荔枝林、引流渠、石跳磴等,通過融入現代大型雕塑藝術品,創造了一個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的公共空間。
公園的建設始于2021年,陳文令利用上千噸的鵝卵石、條石和巨大石頭,在沒有設計施工圖紙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半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建設。公園內的雕塑作品如“仰望星空”“行走的人”“羞童”等,以與環境相融的藝術表現形式,讓現代藝術作品在自然景觀中綻放,喚起游客內心的藝術潛質。
金谷溪岸文藝村不僅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個休閑避暑、戲水游戲的好去處,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和文旅新地標,成功入選福建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并獲得2022年“陳設中國·晶麒麟獎”公益民生獎金獎,促進鄉村振興和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此外,公園還計劃進行二期工程建設,以延伸現有的公園設施,包括藝術公廁、藝術欄桿、藝術田埂等,進一步提升游客的體驗和滿意度。
豐澤區伯勒小鎮(文博藝術空間)
立體空中文化藝術回廊,由傳統商業樓宇改造
位于豐澤華大泰禾廣場的伯勒小鎮,是由傳統商業樓宇改造后形成的總面積12000平方米立體空中文化藝術回廊,致力于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文創產業融合發展,集非遺街區木偶館、藝術大師工作室、沉浸式劇場、生活美學、私人博物館、高級定制中心、品牌運營中心、閩南美食、新媒體工作室等多元特色文旅業態于一體的立體化、沉浸式的綜合文化體驗與傳播平臺,是福建省首個“聚焦時尚和生活方式創新”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空間成立了“伯勒非遺研究院”,海納百川,形成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藝術生產創作空間,挖掘、孵化、支持在地非遺文化,實現非遺文化的守正與創新。讓本土的非遺大師和國際的設計師藝術家們跨界創作,成功舉辦時尚秀音樂會、沉浸式劇場等300余場活動,助推非遺文化與時尚生活新方式的融合與創新。
鯉城區江南2號藝術中心(文博藝術空間)
聚焦當代藝術,舉辦多場展覽和藝術教育項目
創辦于2023年的江南2號藝術中心,坐落于泉州市鯉城區江南大街2號創意產業園區內,共有三層展覽和活動空間,總面積約1200平方米,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作為江南2號創意園中聚焦當代藝術的獨立板塊,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為社會服務并向公眾免費開放的藝術空間。在泉州這樣一座古城,江南2號藝術中心期待通過審慎而具體的實踐,成為聯結當代藝術、城市文化以及公共藝術建設之間的橋梁,并立志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都頗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中心。
至今,空間舉辦過多場公共展覽和藝術教育項目,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攝影、家具、潮流市集、高校課堂、藝術沙龍、學術講座、音樂會、舞蹈表演等多樣化的活動,增強了空間的社會屬性,讓藝術不僅服務于少數人,更成為廣泛社會對話的一部分。(海都記者柳小玲/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