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節,藍天下飄舞的鯉魚風箏。
取意于中國的“鯉魚跳龍門”,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和勇氣的象征
閩南網10月29日訊 第一次聽說男孩節和女兒節的時候,特別為日本人的這份細膩感動。后來看了日劇《一公升眼淚》,女主角木藤亞也在女兒節上的那身和服,成了我心中每個女兒節的腦部畫面。
老百姓心里,文化和傳承這兩個詞滿滿的都是距離感,到后來,文化流于祭拜或其他形式的繁華熱鬧,就生了陌生感。
可如果我生命中的每個成長階段,總有一個傳統節日是專為那時的我而設的,那份被長長的歷史時光捧在手心的專寵,足以令我銘記一輩子。習俗文化的傳承,不必書與字,就能這么順理成章地走完一代又一代。
因為它親切,因為它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海外視角1
連線嘉賓曾健偉 人物名片:泉州五礦華億貿易有限公司員工,公司主營對日貿易。
1998年,由省經貿廳公派到日本長崎交流一年,去過橫濱、東京等多個城市。
“日本對成長特別重視,專門設了女兒節和男孩節。他們賦予節日詳細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祭拜,這份習俗文化,越來越醇厚”
日本的節日特別多,翻開日歷,每個月幾乎都有節日,有節就有假。他們的日歷很有特色,節日是紅色的標志,一般節日多在周一,放假也就是三連假。
日本對成長特別重視,專門設了女兒節和男孩節。3月3日是女兒節,又名桃節。每年的這一天,女孩們都會穿上艷麗的民族服裝,親戚朋友則會贈予紅包及小點心以示祝賀。擺放人偶是女兒節的重頭戲,有女孩的家庭通常會把人偶裝飾在家門口,祈求女兒健康幸福。
出嫁前,女孩在每個節日都能收到一個“人形”。父母則會為女兒設置階梯狀的陳列臺,由上至下擺放。到時候作為嫁妝,帶到夫家去。這些人偶價格可不菲,能從中判斷家庭的社會地位和富庶程度。
男孩節,古時是我們這邊的端午節,后改為新歷5月5日。每年男孩節時,可以看見很多鯉魚形的彩色風箏在藍天下飄舞,這在日語中叫“鯉”。日本江戶時代,中國“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已傳入。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和勇氣的象征。通常有男孩的家庭會用竹竿挑起“鯉魚旗”立在自家庭院里。
其實,女兒節最早也來源于中國,盛行于日本江戶時代并延續至今。我想,也許是因為他們賦予節日詳細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祭拜,這份習俗文化才能延續至今。
在當地,你能看到許多跟中國類似的文化元素。比如,長崎許多村鎮入口處,都擺放著地藏王菩薩,這跟咱泉州的石敢當、風獅爺就有相似的功能。如今,我們公司還經常接到購買地藏王菩薩的單子,說明這種風俗也一直得以延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