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5日訊 古城西街,承載著多少泉州人的文化記憶。那里的青石小巷,隱藏了多少古早大厝,走出的人物流芳百世。那里的紅磚飛檐,站立了多少歲月,見證刺桐港的繁榮。
本報去年年底航拍圖片,東西雙塔屹立,紅磚古厝環繞,西街濃縮了泉州的古城之美
去年,泉州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人的西街情懷再度開啟。網友“古城留守兒童”一則網帖《莫讓東亞文化之都變成一只空心的鯉魚》拋磚引玉,經本網獨家報道后,眾多網友的建議飛向了記者郵箱;針對古城復興,泉州副市長李建輝批示;今年兩會,不少政協委員將西街寫入提案,帶進大會。
復興西街,成了全民的期盼,我們將共同關注。
泉州市政協委員朱林果:要在西街重現泉州老字號
西街片區是目前城區內條件最為成熟,且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區域。要通過精心改造,重現古香古色、聞名海外的泉州古西街,真正把西街建成泉州對外旅游文化合作交往的重要窗口和標志區。當然,在整治保護過程中,要注意引入一些傳統的元素。
首先,西街有很多歷史文化遺存,有大量的名人故居,有別具特色的古大厝、紅磚樓、古水井,對這些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做到“修舊如故,以承其真”。還有那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用磚和石頭建起的房屋,很有特色,和整個街區的風格能相融合、相協調,對這些建筑也要進行精心保護和修繕。
其次,要在西街重現泉州的一些老字號,把傳統工藝的精美藝術品引入西街。把它們的詳細制作過程集中對外展示,讓人們在西街重新看到泉州的傳統文化和工藝。
改造后的西街,應成為囊括泉州民間舞蹈、戲曲、美食、工藝品等方面的傳統特色文化旅游街??梢杂烧陂_元寺兩側確定一個小集市,將一些攤點集中起來,定點、定人、定日擺攤設點,出售旅游小工藝品。
泉州市政協委員曾佳珩:建設文化廣場以此激活西街
泉州1000多年來,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西街短短一兩百米內,就同時有佛教和基督教文化,就是最好的體現。因此,以這樣的文化融合為基礎,設立一個文化廣場,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標志,同時可以帶動周邊舊街巷的發展。
建議將地點設在西街與新華路交叉口的西北側,因為這里也是開元寺和基督教泉西堂的中間地帶。
文化廣場如果能建設起來,能吸引更多人到這里觀光,體驗文化氣息。以此激活西街,發展古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