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升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內設書畫室
閩南網1月9日訊 泉州的養老90%是居家養老,全市400多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在滿足這方面需求的同時,也遇到資金、場地、人力等各方面問題。
泉州市老齡辦副主任商黎霖說,今后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將從制度和硬件轉向服務的提升。一方面,今年政府繼續投入1000萬購買服務;另一方面,政策已準備對臺資、港資開放。
【背景鏈接】
數據:90%居家養老
記者從泉州市老齡辦獲悉,截至2013年底,泉州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79萬多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1%,老齡人口將在2020年左右迎來快速增長。經初步測算,空巢老人占老齡人口30%以上,占比較高。
因為觀念原因,泉州的養老90%是居家養老。因此,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成為民政部門力推的養老政策。目前,全市所有的441個城市社區都已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
紅梅社區:側重臨終關懷
紅梅社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617人,2008年建成的居家養老服務站有170多平方米,內設圖書室、日間照料室、娛樂室等設施。
服務站特色是做臨終關懷。社區自己有一個志愿服務隊,多為60歲左右的老人組成。每棟樓設一個組長當志愿者,每天登門看望行動不便和患病的老人,另有人不定期上門幫忙孤寡老人洗頭、剃頭、煮飯等,都是無償或者低償的。
東升社區:巧用醫療資源
東升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690人,占總人口的18.3%。其中空巢老人占12%左右。居家養老服務站有600多平方米,內設棋牌室、康復理療室、文藝活動室等。
特色是醫護人員的服務。因為社區內有泉州第一醫院,通過結成共建單位,每天不定時和周末,都有一名醫生和兩名護士到服務站提供診療服務。簡單的診療都是免費的,需要付費的也是低償的。
【問題交鋒】
資金和場地是普遍問題
泉州的紅梅社區和東升社區是第一批省居家養老服務示范單位,幾年運行下來,都遇到了資金、場地和人才的問題。
紅梅社區社區書記蔡意玉說,除了慈善機構每年有一定的撥款外,社區一年投入四五萬元,就有點受不了了。“6個志愿者,每個月社區支付他們每人七八百元,就沒剩下什么,根本不能再請專人。”
東升社區書記蔡紅英說,“我們本來也想做些特殊護理、日托和食堂服務,但是根本做不起。為了維持運行,社區將理療康復室承包出去,加上臨時停車場收的錢,棋牌室也收點小錢,來供服務站平時運行所需。
泉州市老齡辦副主任商黎霖說,服務站建設初期主要靠政府投入,投入后主要靠社區自己運行。因此,資金、場地和人才確實是社區普遍遇到的問題。“我們也曾考慮過找一兩個社區,試探性地建立一座綜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去看過場地,但都因資金問題暫時擱置。”
未來更側重于提升服務
商黎霖說:“以前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都比較注重制度和硬件方面,今年起,我們會開始轉變為注重服務的提升。
去年泉州撥款648萬元,為全市1800名特困失能老人購買服務。今年市政府將加大投入,撥款1000萬元,挑選200個城市社區和50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繼續采用發放養老服務補貼券的形式,將各項服務真正運作起來。日托服務也是今后的發展重點之一。同時,他們將同人社局合作,加強對助老隊伍的培訓,并發展志愿者隊伍。”
在民營資本進入養老領域方面,目前政策對臺灣和香港的資金已經準備放開,等放開后,這些地區的先進養老經驗,或許能促進泉州養老事業的發展。同時,由于居家養老的盈利空間小,回收成本較難,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委員聲音】
泉州市政協常委、致公黨泉州市委會集體提案:建議每年選擇一批老年人較集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意愿較強的社區,投入資金加以扶持,增強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動力和能力。
泉州市政協委員辛志杰:建議政府應采取措施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養老事業,大力發展和完善養老機構,安排有困難的空巢老人,特別是無子女、無生活來源、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孤寡老人入住養老院;建立一批老年護理臨終關懷(寧養)醫院,提供專業的臨終關懷(寧養)服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