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馬年正月初二
地點:西街象峰巷
人物:68歲許天恩一家八口,三世同堂
兒女各自帶著自己的小家庭,回西街拍全家福
古早木門68載恬淡情
西街開元寺紫云屏背后有條象峰巷,從巷子里直望出去就可以看見開元寺巍峨的東塔,68歲的徐天恩就住在象峰巷里,走進走出看了東塔68年。老房子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了,雖然幾次翻新,但房門口那一排古色古香的木門依舊保留不變。門上的兩副春聯(lián)是他的妻舅寫的:“雙塔巍峨護古宅,一枚喜氣上眉梢”“悠悠歲月人間好,恬淡襟懷福蔭多”。橫批:“福氣盈門”。
推開古門,門內(nèi)別有洞天,有一個小天井,擺滿蘭花、水仙,古色古香的石桌椅。徐天恩坐在椅子上泡茶,見客人來了,招呼來喝茶。他的一雙兒女在此長大,如今各自成家立業(yè)了。對于子女,許天恩沒有很大的期望,唯愿平淡安詳。父母能做到的,就盡力幫子女,更多的還需要孩子們自己奮斗。就像女兒,自己努力考上北京師范大學,父母能做的,就是把她送到北京去。年幼的孫女許鈺瑩多才多藝,家里的墻上掛有許多她的作品,小學時制作的手工,12歲畫的工筆畫。
生活對徐天恩來說,多的是恬淡平靜。大廳里放著精致的東塔塑像,仿古的、金色的、仿木等,栩栩如生。兩年前,許天恩把東塔“復制”到自己家里。他早年經(jīng)營一家工藝廠,退休后將廠里的事情交給兒子打理,但自己沒忘手工老本行。“自己家門口的東西塔怎么沒人想過把它做成工藝品呢?”于是,他就動手做起來。不僅參考書籍、資料,還多次現(xiàn)場考察,他把東塔縮小到原來的1/100,連底座、塔尖、壁畫都細細研究,并按比例縮小,要做到100%的還原。工藝復雜,需要十分的耐心和細心,他有幾次想放棄,但最后還是堅持下來了。
在西街住了近70年的許天恩,想起早年的日子,當時家門還是原來的樣子,那時還沒拉電,晚上厝邊們就搬著椅子聚在門口拉家常,日子過得簡單平淡,沒有復雜和競爭。可現(xiàn)在日子不同了。許天恩仍希望,日子能像門口對聯(lián)中寫的那樣,悠悠歲月,恬淡是真。
大年初二,許天恩一招呼照全家福,一家人就馬上聚集起來了。最好的背景當然就是這最有古早味的木門了。老巷子、古木門,還有團團圓圓的一家人,這就是最簡單平凡的生活。映著中午燦爛的陽光,一家8口人留下了第一張全家福。(本網(wǎng)記者 陳麗娟 田米 見習記者 彭思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