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萍一家三口
時間:馬年正月初一
地點:西街爐下埕
人物:57歲陳曉萍一家三口
彩扎世家守百年燈火
正月初一,西街里年味正濃,街坊鄰居們忙著走訪親友,正是熱鬧。可在西街爐下埕的陳曉萍家中,卻和往常一般安靜,家中被各式花燈成品和半成品堆得滿滿的。
從去年9月份接到今年元宵花燈任務以來,這一家子就沒閑過。妻子裝飾半成品,女兒忙著制作花燈飾物,陳曉萍總指揮,負責謀劃設計、制作等所有流程的具體事項。因為每年的春節都忙著制作花燈,這些年,他們家的年夜飯,一直都吃得很簡單。陳曉萍是彩扎藝人陳天恩的兒子,自7歲起,陳曉萍就開始學做彩扎,到如今,已經整整50年,是“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
做花燈、賞花燈歷來是泉州人過元宵的情趣所在。以前的古城,鄰里間走得很近,孩子們成天玩耍在一起。到了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做燈,有最簡單的紙花燈,也有帶著小輪的兔子、獅子等“高級貨”。正月十四晚上開始,孩子們就帶著自家長輩做好的花燈,集中到小巷弄堂中一起玩。無論精致不精致,都要點上蠟燭,亮堂一番。
也正因為那時的他會一手彩扎活兒,小伙伴們都很羨慕,總是央求他幫忙做一盞花燈,只為在曬花燈時,提著它,高興地奔著、跳著。不像現在,大家住進了高樓大廈,房門一關,孩子們也不再出來一起玩了,親手做花燈的人很少很少了,市場上賣的大都是塑料制品,少了一種制作的情感,樂趣自然也就少了。
幾年前,因為做花燈這一行不景氣,陳曉萍也曾中斷過做花燈,出外做生意。他還在新區買了房子,與西街漸行漸遠。
直到有一次,聽到旁人言語:他父親的手藝丟了實在可惜,他才重拾這門手藝,回到老房子,堅守這份祖業。
所幸,愛人很支持,還幫忙一起做些簡單的活。這兩年,女兒也加進來。學美術專業的女兒,自小手工活就做得比同學好,去年起,女兒也開始設計制作紙扎花燈了。如今,1985年出生的她,已是泉州市市級非遺傳承人。這位80后的女孩,制作花燈有著自己的想法,敢于創新,在傳統花燈上加上立體紙雕的元素,精致小巧,煞是動人。
這幾年,常回西街老房做花燈,陳曉萍又喜歡上這里。這里幽靜,人的心也自然靜了下來。如今,沒什么事,他幾乎都呆在這里。他甚至想把家再搬回來,感受這片充滿文化的故居。
制作花燈既辛苦又忙,得知此次本網拍攝全家福的活動,陳曉萍才驚覺:女兒這么大了,一家三口都沒拍過全家福。以后,不知道西街要怎么變化,他想留住這片記憶。(見習記者 彭思思 本網記者 陳麗娟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