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5日訊 時尚,不僅僅是在生前可以擁有,也可以在“身后事”上花心思。昨天,距離泉州潘山疑似“招賢院”200米的地方,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挖掘清理了一處南朝晚期的仕人墓(一般指文人之墓)。
雖然沒有墓志銘,隨葬幾乎為零,甚至被建筑工地挖壞了半部分,但多樣的墓磚紋飾還原了千年前泉州“中產階級”的墓葬時尚。
考古工作人員在清理墓地,該殘存墓室長約2米、高0.8米、寬1.3米
從墓室挖出的磚有很多種圖案:葉脈紋、篦梳紋、銅錢紋,以及帶有“中”和“大方”字樣
俗話說“先有豐州,才有泉州”,潘山正好處在豐州與泉州市區的交界帶,而且在唐五代的時候,王審知在這一片區設置招賢院,招賢納士。文物部門一直關注著豐州、潘山附近區域,最近也有市民掌握了這一新的墓葬線索,并報告給泉州市博物館。昨天考古隊員就對位于潘山糖廠的墓葬進行了挖掘清理。
墓葬呈長方形,四周有防水的渠道。經現場測量,殘存墓室長2米、寬1.3米、高0.8米,其中一面墓室已被破壞。考古人員表示,預計原來的墓室長度達4米、高1.3米,原來的寬度仍保留著。
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范佳平主任說,從墓葬的風格看,可以確定是南朝晚期,即“宋齊梁陳”中“陳”的年代。
清理挖掘現場后,除了一個破損的青瓷盤口壺,和比較完整的墓磚堆砌外,沒有別的發現。但多樣時尚的磚面紋樣,讓人無限猜想。
懸疑一:墓主是誰?
仕人的墓里難道沒有墓志銘?范佳平說,在泉州,唐代以前的墓葬,還沒有發現墓志銘的,北方有過。泉州發現最早的墓志銘是五代時期的,在不遠處豐州發現的司馬王福墓里,司馬是官職名。
至于木棺和人骨,泉州溫潤潮濕的氣候,現在已發現的泉州能保留的木棺材是明代以及清代的。這座千年前的古墓,沒有棺材和人骨是很正常的。
考古愛好者王贊成表示,就在這座南朝墓的前方,有早期泉州到永春的官道。附近的天公山,是歷史上南安官府祭天的地方,周邊片區發現了許多古墓葬。最近在潘山另一處古墓葬里,考古人員還清理出雙系罐一個,玉碧足碗兩個。除了碗底釉色有些剝落外,三件陶瓷整體保存完整。
懸疑二:紋飾何意?
從燒制材料看,這里用上了青磚、紅磚;從形狀分,方形磚最多,楔形磚方便制作墓的造型;細看墓磚上的花紋,分為銅錢紋、篦梳紋、葉脈紋,還有的墓磚寫著“中”、“大方”字樣……要知道,燒制這樣刻有文字和圖案的磚頭花費不少。南朝時期泉州普通百姓的墓葬,咱們考古人員也發現過,只是土坑埋葬而已。
銅錢紋是大家熟悉的“圓形方孔錢”造型,這個意思不難理解。篦梳紋的磚上刻有一把梳子,范佳平說,沒準墓主人還是位女性呢!葉脈紋是祝福家族“開枝散葉”和“多子多福”。
圖案還好領會,有的墓磚雕有“中”和“大方”字樣,又是什么意思呢?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黃偉推測,雕有“中”字的墓磚,應該是表達“中國”之意。2005年在潘山糖廠附近,就發現過雕有“中國”字樣的墓磚。“中國”這個稱呼原來指的是“中原之國”,后來意義逐漸擴大,變成了整個國家。墓主使用這樣的文字,或許希望表達閩南地區與中原之間的聯系。
黃偉還說,“大方”應是從“大芳”演變而來,在泉州其他墓葬中也有發現,意在贊揚墓主德行“如香氣一般芬芳”。
最近,在潘山另一個墓葬發現的雙系罐(左)和玉碧足碗
懸疑三:是武呂墓?
擁有“中”和“大方”墓磚字樣的,不止昨天這一處,但都有著共同的指向“武呂墓”。“武呂”是人名嗎?其實專家們對此說法不一。有專家認為是同一宗族墓葬群的標志,也有專家考證“武呂”是武惟良之族人,而武惟良是武則天的堂兄。
自1939年至今,在泉州市轄區內發現墓磚上印有“武呂”等銘文的唐墓13座之多,分布在安溪、晉江、豐澤等地。墓磚上銘文大都包含“武呂”、“大方”、“中”、“己巳”等銘文。
1939年參加安溪唐墓發掘的莊為璣教授在《1939年安溪唐墓考古記》中表示,“武呂”說的是墓主人是武惟良的族人,武惟良是武則天的堂兄。武則天欲借武惟良之手殺害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賀蘭氏,武則天又把此事歸罪于武惟良等,盡殺之,又讓其家族改姓“蝮氏”。武惟良被殺后,族人為逃避武則天的迫害,南遷到當時蠻荒海隅的泉州,并摒棄侮辱性的“蝮”姓,恢復“武呂”名號。
歷史真相或許難以辨清,但從幾座墓葬磚上所印“武呂”的銘文來看,有的僅此兩字,有的是與爵位、官銜連在一起,有的是與吉祥之語連在一起,絕不是一般草民所使用的款式。(本網記者 吳月芳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