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張伯萍
老百姓喜歡,這是它繼續存在的價值
記者:流傳于民間的《大鬧花府》,怎樣變成了劇本?
張伯萍:上世紀70年代末,我和著名高甲戲演員蔡友輝(已過世)一起,將傳統“幕表戲”《大鬧花府》整理成劇本。我們共同選擇整理這出劇,因為劇情豐富,老百姓也喜歡看這出戲,這是它繼續存在于舞臺上的價值。以前的高甲戲傳承,都是藝人說給藝人聽。我將蔡友輝口述內容記錄下來,然后再將戲劇一場場進行梳理,刪改了些許口口相傳時的封建糟粕。
記者:《大鬧花府》又重新排練起來了,你覺得現在的年輕演員和以前的老演員相比,有什么變化?
張伯萍:比起老演員,年輕演員在理解角色上深度還不夠。我這次來幫忙排戲,主要是看演員的說白是否清楚。年輕演員受電視主持人、演員的語速影響,在舞臺上語速太快。像《大鬧花府》這樣的古裝戲,使用半文言對白,如果沒有清晰的發音,觀眾會聽不大清楚。
記者:作為最年長的高甲戲編劇,以后有機會還會親自指導排練嗎?
張伯萍:身邊的老藝人、老編劇紛紛離世,而我很慶幸自己的頭腦還能使用,手腳還比較靈活。如果有心力,我還愿意繼續為傳統戲的傳承服務。(海都記者 吳月芳 謝楊 文/圖)
□劇情連連看
愛恨情仇一義牽
《大鬧花府》既有文戲又有武戲,故事鮮明,題材突出。優美的音樂,男女丑角風趣幽默的表演,和臺詞中包含的眾多閩南俚語,常常能使觀眾開懷大笑。
故事發生于明朝。施碧霞之父原系朝官,因直諫犯上遭害。碧霞偕兄必顯自京南逃,途經浙江金華,不幸母死兄病,無奈賣身,葬母醫兄。當地武解元李榮春恰好知道其遭遇,解囊資助,始免賣身。
佞臣花錦章之子花子能,貪碧霞姿色,將她騙進花府。李榮春路見不平,入府斡旋被擒,臨難時幸得府中婢女紅玫所救。深夜,花子能登閣查緝,妹妹花賽金與兄斗智掩護義士。花賽金欣賞李榮春美德,題劍詩一首暗托終身。翌日,花子能令寵妾審問紅玫,賽金與碧霞先后鬧堂解圍。
施必顯病愈,得悉胞妹被辱,沖入花府復仇。臨危中,李前來搭救,碧霞亦上陣救援,三人協力奮戰,大捷。
李榮春以賽金所贈之劍誅殺花子能后發現劍詩,知賽金有意以劍訂盟。李思與花家已經成仇,因恐賽金情、仇難擇,無奈不辭而去。此時,賽金與必顯兄妹急急追趕,隨李同奔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