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
“很想看看泉州,但造完這座橋,也許下一座就在千里之外。”
——來自河南的大橋工人小閆
泉州灣跨海大橋順利合龍,老梁終于舒了口氣,叫上大伙準備轉(zhuǎn)移陣地到對面的四號橋墩。對大伙來說,大橋合龍,意味著在這座橋的主要工作結(jié)束,待完成四號橋墩的收尾工作,他們將啟程,前往下一座未知的橋梁。
今年大年初九,老梁帶著來自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山東的七八十個兄弟,進駐泉州灣跨海大橋三號橋墩工地,負責鋼混結(jié)合梁的安裝,住在鋼板搭成的輔助棧橋上。連他也數(shù)不清,這是兄弟們造過的第幾座橋,只知道,這是2000年組隊以來造的最長的一座。
每天早上5點多,負責做飯的劉大姐和李大姐便做好飯菜,吆喝大家來吃。匆匆吃過,七八十號人便上橋面或塔頂開始一天的工作。早上6點到11點,下午1點到6點,是他們一天的工作時間。
6月28日傍晚6點,踏上輔助棧橋,還能感覺到熱氣從腳下的鋼板蒸騰而上。此時,剛從三號橋墩工地下來的師傅們,第一件事便是洗頭沖涼,接著便去臨時廚房里,拿出晚餐,躲進裝有空調(diào)的集裝箱板房。
在板房里,來自河南的小閆驕傲地拿出前晚10點多拍攝的一段視頻。視頻里,橋下的海面銀光閃閃,仔細一看,竟是個大魚群。“少說也有四五千斤魚”,做飯的劉大姐很有把握。“這是造橋5個月來,我看到最壯觀的一幕了,怎么能錯過”小閆說,“我們下去撈了四五桶魚,今天就吃了不少。”
吃過晚飯,鋼板漸涼,輔助棧橋又開始熱鬧了,這邊擺上一桌麻將,那邊抽煙亂侃,涼不下來就再去沖下冷水澡。對他們來說,旁人看來愜意的海上漫步只是生活。
這幾個月,小閆只上岸過兩次,算是枯燥生活的一點潤滑,“打車到石獅市區(qū),一趟就要70元,每次都是整輛車坐得滿滿的,有工友要什么就一起買回來。”對于泉州長什么樣,小閆說,很想去看看,但怕是沒機會了,造完這座橋,也許下一座橋就在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