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拾光
墓碑石可作窗臺,撿來的清代木牌坊,拿來隨手懸掛于門楹前,這是一種情懷,是對悠悠歲月不舍不棄的眷戀。穿行于6.62平方公里內的幾百條阡陌小巷,不經意間,總能遇見過去,聽到一段關于某個朝代的故事。或生或滅。
因為癡心,吳家父子用畢生拼接殘存的碎片,他們用自己的故事,為古城延續了新的傳說。因為遺忘,割舍難以再帶傷痛,有些巷子越縮越短,被覆蓋、替代,然后消逝。
名字是最初也是最后的記憶代碼,如果有天當這些街巷漸漸被歲月洗盡,一切也將變得如白云一樣輕盈,只是輕輕提起,再無深深懷念的寄托。
每每有外人來,顏寶楚都要很驕傲地跟人介紹一遍祖上的風光
古城變遷
今泉州是從今福州遷到今豐州(古稱武榮州),然后再遷到今泉州,一路南遷東擴,逐漸靠近海岸、熟悉海洋。從唐景云二年(711年),州衙已從豐州南遷,古城擴建歷經1000多年,逐漸成為如今形似鯉魚的古城區。而真正稱其為“鯉城”,還是1659年清朝的事。
圖中三環城墻,是1983年泉州地名委員會根據《泉州文史》資料繪制的地形演變圖。由內而外分別是子城、羅城和新羅城。不過,關于“先有子城還是先有羅城”,隨著各種文物的發現和踏勘考察,并未有統一的認識。筑城擴建時間,也有人認為只在唐、五代、宋、元時期。元代以后,就未再擴建。
目前,古城保護區域面積約為6.62平方公里,隨處可見的“老古董”,是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告訴我們,曾經的泉州,原來長這樣。留住根,即是留住希望。
文人多寓此巷
午后3時,還是一天最熱時。縣后街彩筆巷9號顏家的門口,百年前的古井井水依舊清澈。弟媳婦從井里打了桶水上來,正準備給老房子降降溫。
推開那扇紅色的厚重大門,72歲的顏寶楚,熱得光著膀子,搖著蒲扇,索性坐在石墩上。顏家世居于彩筆巷,房子200多歲了。清朝時,曾有祖上顏啟中任兵部福建督學部院,家世顯赫,門口雕梁畫棟。每每有外人來,顏寶楚都要很驕傲地跟人介紹一遍祖上的風光。說著說著,弟媳婦從背后添了一句:年輕人都不愛住,早就搬了出去。
顏家也是在彩筆巷住得最久的一戶人家。巷子并不長,只有10多戶人家。
彩筆,即文人的生花妙筆。也住在改巷的泉州文史專家吳幼雄,在施鈺的《石房樵唱》里最先了解到巷名的由來:“明季文人多寓此巷,由是得名”。他父親吳文良是考古專家,吳家老房子正是清代文人施鈺的故居。這條巷子,還有一個文人,是半世紀前已故的美術家顧一塵。
父親傾其一生,研究宗教石刻,這座房子,整體就是一件文物。父親到處搜尋石刻,再興奮地搬到家里的場景,吳幼雄還歷歷在目。客廳前的那扇大門門柱,用的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石刻,就連窗臺石也是墓碑石。
后來,父親將這些宗教石刻全部捐獻給國家。泉州海交館內現存的宗教石刻,多出自父親的手。父子倆還花了78年時間,完成《泉州宗教石刻》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