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卿巷黃宗漢出生地
一家人的精神紐帶
最靠近打錫街的扶卿巷,是黃宗漢的出生地。百年來,不管房子歷經幾次翻建,黃氏后人仍堅守保留閩南古厝的樣式,而一旁的祖厝,是怎么也不能動的。
這是黃家精神的延續和紐帶。每年的家族祭祀,來自全國各地的黃氏后人,都要來到這小小的巷里,到祖先面前鞠個躬,方能表達內心澎湃的情感。
40歲的黃海云一直守著這里的老房子,從沒有搬出去的念頭。家里的祖厝前停了兩輛自行車,是家里人的出行工具。他喜歡這里的鬧中取靜,不管外面的街道多吵鬧,進入巷子里,整個世界似乎也清靜下來。耳邊,有的只是偶爾迎面而來的鄰居招呼聲。
住在后巷3號的另一房黃氏后人,則是以另一種生活存在。每天清晨,吳阿婆都要和嬸婆坐在巷子間的通道話仙。有時,嬸婆做著針線活,她搖著蒲扇,日子就這樣流逝著。有時,嬸婆摘了剛冒芽的茉莉花,讓她幫忙戴上時,仿佛時間回到從前,一直停滯不前。
老巷的日子,似乎過得也十分緩慢。吳阿婆嫁過來57年,老的是容顏,不變的是老巷的時光。2座幾乎相同的古厝里,住著4戶人家。這幾年,年輕人都陸續搬了出去,人氣愈發稀少,僅余幾位老人戀棧。4家人都是親戚,大家不約而同地將護厝的4個房間做了廚房。每天做飯時,就是整條巷里人氣最足的時刻。
回到初生的地方
敷仁巷和鎮撫巷相通,據說這條巷曾是黃氏家族的夫人居住地,巷名取做“夫人巷”,久而久之,諧音化成了敷仁巷。
78歲的陳阿婆,住在巷頭,是黃氏家族的鄰居。在她眼里,那樣的黃家,才是大戶人家。
古厝是80多年前父親建的,兄弟姐妹9個都在這里長大。父親到過南洋打拼,思想也比較開化,幾個姐妹都上了學。阿婆還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單位給她在刺桐新村分了房子,但阿婆卻不愛居住,和大姐、二姐搬回了老厝,守住這段記憶。
天井前的10多盆蘭花,和古厝一樣老。除了日常打掃、照料這座古厝外,她最操心的還是這些蘭花。以前,天熱時,阿婆都要拿著扶梯,掛一塊遮擋布。年歲大了,不敢爬上爬下,她就用幾把舊傘綁在蘭花盆上,實用又省事。
7月的時間屬于世界杯。阿婆每天凌晨都追著看,但清晨一早照顧蘭花的工作,怎樣都雷打不動。
這些年,姐姐們接連走了,房子也越發老了,阿婆依然習慣了這里,不愿搬離。她想好了,等守不動的那一天,她就讓姐姐的孫女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