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周刊·第六期:
最后的小腳
最后的小腳
閩南網8月5日訊 泉港區峰尾鎮,7年前還有120多位纏足老人,而今只剩下20多位。她們很可能是泉州乃至中國最后的小腳老人。【海都《深讀周刊》全集匯總】
你知道嗎?她們有的睡覺時從不脫鞋,自制的小布袋套在腳上,就直接上床了;有的即使脫鞋睡覺,在睡前洗腳時也要把門反鎖起來,從不讓家人看到她的腳。
她們多數已過耄耋,有的已至期頤,走1米的距離,要花上4分鐘;有的最近一個月走得最遠的距離是短短的5米;有的一輩子從沒出過村;有的甚至從沒離過家。
她們回憶往昔,殘酷時搖頭嘆息,悲傷時掩面而泣,滿足時靜靜陶醉。38歲時就喪夫的張生娘老人,曾跪著在沙灘上掃海蠣、在野外割草,堅強養活了三個孩子。昔日的小腳,曾讓年輕時的肖娘收獲了愛情,但也讓她留下了終生的遺憾,至今她都沒能走到山上丈夫的墳前,一訴思念之情。
她們的小腳,曾經象征著美麗與身份,只是歷史的末班車、時代的變遷改變了世人的目光,也改變了她們的內心,那種“像在動物園里一樣被圍觀”的遭遇,讓小腳甚至成了“一輩子的禁忌”。
經歷風靡、衰退并行將消失的三寸金蓮,究竟隱藏了多少故事和秘密?我們循著一個花8年時間專注拍攝纏足老人的攝影師的腳步,走進了泉州峰尾鎮誠峰村。
這個曾以“眾多足小”聞名的小鎮,在20世紀初期,婦女裹腳率高達95%。
四川大學楊興梅教授說,纏足的風行,是一個時代對美的認識。人大博士馬國棟則說,女人裹腳是滿足男性病態的審美觀,社會上形成了以丑為美之風。
究竟是美是丑,峰尾鎮的小腳老人們似乎已經不再關心,就像張生娘老人一樣,每天看著門外人來人往,一天就過去了。我們冒昧探訪她們終將逝去的纏足人生,只為記錄一段有著中國千年歷史縮影的記憶。
探訪
漸漸逝去的纏足人生
張生娘坐在門口,看著馬路上人來人往,靜靜地度過一天
7月30日清晨7點多,陽光照進泉港峰尾鎮誠峰村中崗路紅山邊一棟6層樓高的房子,98歲的張生娘剛剛起床不久,對著馬路的開放式房門已經完全打開,小女兒特地給她選了這樣的房間,讓她每天都可以看到馬路上來來往往的人。
擺上臉盆、舀兩碗涼水、再摻些熱水、接著扯下衣架上的毛巾,張生娘一天的第一件事——洗臉,有些用力,脖子、耳朵后面被她搓洗得發紅。一系列熟練的動作下來,她始終沒離開那把塑料椅。
接過女兒遞來的紅茶,配著餅干,張生娘慢慢嚼著早餐。“現在媽媽走路必須得扶東西,出門靠拐杖。”小女兒指了指靠在墻角的拐杖說,熱水壺、水桶、下水管道的位置也都設在墻邊,就是為了方便媽媽洗臉。
小女兒一邊比劃著一邊往外走,張生娘的眼睛追著女兒出門,直到女兒拐了彎,她才戀戀不舍地把目光投向門外馬路上來往的人。她就這樣安靜地坐在門口,塑料凳下面的一雙小腳,道盡著她的滄桑。
往期回顧:
深讀周刊·第五期:泉州老街古巷那難舍的情懷 撿拾被光陰掠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