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得好,干得早
嚴格來說,微信的“江湖”并不算早,包括“泉州微生活”、“成功故里”等泉州微信大號,都是去年年中創立的,與微信的火熱同步。
內容好,做得早,就會有粉絲。這是張偉的經驗。他的粉絲構成,北上廣深的占了大半,女性居多,輕松的內容更受都市白領關注。
起名也是一門學問。微信公眾號的名字,要一眼看了能吸引人,還要好記。所以,最初一批大號,都從微博上火過的“身邊事”、“微新聞”脫胎而來,甚至粉絲也是直接從微博追隨而來的。
張偉還加入一個微聯盟的微信群,活躍在泉州的各類微信大號已超100人,中秋節期間第一次聚會發現,運營者背景不一,有像張偉這樣兼職的,有手握多個號賺錢的,更有組團成立公司的。
“大家都忙著攻城略地,沒什么時間交流。”公司化運營公眾號的遠山(化名)說,微信不同于微博,“你是誰”沒那么重要,你做的內容才能吸引粉絲。而且,現在做的人多了,競爭激烈。
改地點,換對象
如何“攻城略地”?幾乎每個號都有一段“攢粉”的階段,特別是一些草根公眾號,做內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大社會熱點,越獵奇越有人看熱鬧。9月初“晉江史上最年輕副市長”爆紅。“咱是閩南人”運營者阿古(化名)是首批推送者,上午10點發出,下午5點就閱讀過10萬次。
“區域性、地方性的帖子,更能引起共鳴。”阿古說,很多人隨意刪改,以此助推。
“改地點是心知肚明的潛規則。”遠山說,很多微信運營者都以此吸引本地市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隱掉或模糊化真實發生地,或直接改成泉州;一種是拿國內其他推手制造的各種話題,進行二次傳播、三次傳播,本地大號再移花接木。簡單地說,第一種是改地點,第二種是換對象。
一條“KTV還能這么玩”的帖子爆紅,隨即在泉州朋友圈就出現了“閩南某KTV5性感女神狂魔亂舞”、“晉江某KTV……”的改造版。再比如,“這樣的男人真好”、“土豪隨手買輛600萬的自行車”、“男女車震”、“小三當街被捉”等熱帖和視頻,都直接“被發生”在泉州各街頭。
找爆點,抓字眼
如果改成“泉州”還沒辦法獲得關注度,按照業內說法,這說明你的內容沒有“爆點”。“說白了,就是文案要好。”“民生哥”涉足微博和微信已久,他最早來自于廈門的一個知名微博,3個創始人散伙后,他分到福建省“民生事”系列,現在擁有石獅民生事、南靖身邊事等10多個號。
“你的標題必須要足夠吸引人,否則同樣的事件,為什么閱讀率差別那么大?”遠山說。公司所有負責推送公眾號信息的員工都會接受培訓,學會如何讓內容更吸引人。制作一個有爆點的標題,是成為合格者的第一步。甚至,業內正在制定一些標準化的規則,包括為員工準備了一個“語氣詞庫”。
遠山所在公司的2個公眾號,泉州微生活、舌尖上的泉州,完美地踐行了語氣詞庫的重要性。海都記者翻閱了上述兩個公眾號在9月15日~17日3天的微信標題,前綴包括“超爽”、“驚死狼”、“夠叼”、“緊急擴散”等。有的則直接變成“標題黨”,一篇標題為“殘害許多孩子得白血病的真正兇手終于被揪出來了!”的熱帖,內容其實是說“喝飲料不健康”。
二級心理咨詢師張泓分析,這類標題實際上引起了閱讀者的條件反射,慣性地認為“有大事發生必須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