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者明知在“踩鋼絲”,但更糾結點擊率
傳謠、虛假廣告、虛假產品、質量問題,等等,對此的擔憂,公眾號的運營者們并不是沒有。
一位從業者坦誠,何嘗不知道一些做法是在踩鋼絲,只是會聰明地規避風險。比如,一些公眾號為搶發猛料,就在標題上加上“求證”二字或加個“?”。再如有些奢侈品廣告,接單時就知道肯定不是真品,又不能提“A貨”,一些運營者就在品牌名上做文章,如偷偷加個“·”。
“為什么不采用原創內容?因為成本太高,要養人,要審核,你花三五個小時做出來的東西,人家3分鐘就copy走了。”遠山說,他們對此很糾結。
遠山辦公室有一排大大的書架,既有了解微信用戶心理的書,也不乏《海子詩集》等。“我是雙學士學位,愛西方哲學,你以為我喜歡‘尼瑪呀、妖秀哦’這些標題嗎?”
其運營的公眾號,也曾發布“港大推薦的50本書”等內容。但后臺數據顯示,正能量少人點擊,而這些奇異風格標題,卻明顯提升了閱讀量。
許多知名公眾號,幾乎都收到了一類廣告邀約:奢侈品。從LV、GUCCI的皮包到勞力士手表,售價都只要數百元。“民生哥”和遠山對此拒絕了,盡管對方出價不菲。
“我在福建來說是最有節操的,有些廣告哪怕給兩三倍價格,我都不接。”民生哥打包票說,朋友圈銷售奢侈品100%都是假的。他現在接單的規矩還包括,沒實體店的不接,沒保障;代購的基本不接,假貨多;“在家輕松月入萬元”的兼職信息不接,詐騙多。
“咱是閩南人”的運營者阿古,有時則被自己發的廣告困擾。“有的廣告發出去后,后臺開始也有粉絲投訴,我就會有點后悔。”他最近在考慮,不冒險接有風險的廣告。
明知是假貨天堂,查處卻沒那么容易
為什么明知是假貨,但朋友圈還是會成為假貨泛濫的天堂?
“平常渠道,可買不到這么便宜的貨”。這是很多大號的宣傳詞。有著熟人屬性的朋友圈,很多人因此做出非理性的決策,總有那么一些或出于偶然或經不起誘惑而上當買單。
很多人想問,朋友圈的不靠譜廣告、隨意植入推銷,監管就是空白嗎?
“我覺得,朋友圈只是一個平臺,雖然比較特別,但重要的還是廣告本身違不違法。”泉州工商執法人員蔣力,自己也愛玩朋友圈。
他說,廣告是事后監管,去年以來,泉州工商處理了多起微信廣告違法的案件。鯉城兩家企業點贊營銷又不兌現,就被立案查處;今年2月,晉江一家KTV在微信上發布,自吹是“晉江第一高端酒吧”等,因廣告詞和其虛假內容,被罰款5000元。
實際監管中,工商能查的,多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和虛假宣傳等行為。
但是,蔣力也覺得,這更多是理論上的說法。因為朋友圈廣告平臺不同于其他執法對象,其違法經營行為難發現,都是全國性的,也難查處。“追查發布源頭就是個難題,查到了也可能只一部手機,不一定找到人;封號也損失不大,很快就再注冊一個。”曾辦此類案件的晉江工商人員說。
“很多微店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可你去查,這些店不囤貨,都是訂單式,沒法統一鑒定,沒法一查一批,證據和數量不足,處理很難。”
日接80萬條舉報,刷屏不妨“求真相”
騰訊公司發給海都記者的采訪回復函明確說,朋友圈不是營銷平臺,而是生活分享平臺。但事實上,對以親朋或粉絲名義關注的公眾號所發內容,如何認定營銷,如何監管,本身就是模糊的。
騰訊方面正在不斷升級對謠言的打擊,今年第一階段嚴厲打擊就刪除文章近3000篇,封停賬號400余個。騰訊公司表示,每天在全球接收80萬條以上的舉報,包括一半的重復和錯誤舉報。對于假消息和謠言,只要2人以上舉報了這個號,舉報人能提供有力證據,在部分高危場景如詐騙等只要有1個人舉報即進入人工干預。
今年年中,對于朋友圈點贊營銷,微信公司很快就直接取消了這一功能;今年以來,騰訊對于朋友圈銷假的也是一律封號。騰訊公司表示,如果用戶發現有不當的兜售行為可以舉報。
如何識別真假朋友圈?杜新勝說,只要三個字:求真相。
他說,無論什么新聞事件,你可以上網去查,找正規的報道,找正規傳媒單位的公眾號、政務公眾號、認證微博和官網什么的,甚至百度一下也好;工商執法人員蔣力說,對那些推廣內容中出現引導性鏈接、地址、電話等,還有帶有夸張、貶低別人的信息,都要留個心眼。如今開放了很多查詢平臺,可以查公司查產品,不盲信,不盲轉;看到涉嫌違法線索,記得及時截屏保留證據。
從業者遠山給出更哲學層面可能也是更現實的總結:網絡只是人心的鏡子,有什么樣的網友就有什么樣的朋友圈;社會現實決定閱讀習慣,并非只是運營者或監管的問題。“現在公眾號門檻太低了”。(本期執行:海都記者 林淑芳 李秋云 實習生 王菁璟 編輯:楊炯 王芳 視覺:張娟 龔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