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周刊第十三期
揭秘朋友圈
閩南網9月23日訊 微信有個朋友圈,朋友圈文章五花八門。你和你的親朋轉發過嗎?它們到底可信不可信?有些帖子是不是有幕后推手?
揭秘朋友圈
先說一個段子:媒體人安替去年為財新《新世紀》寫專欄,題為《關于貧窮和拖延的天才發現》,這條政經大稿,傳播效果平平。時隔一年,這篇文章被微信朋友圈的公眾大號發現,將標題改為《哈佛教授:長期太累或太窮會變傻x》,很快在朋友圈發酵,獲得上百萬的閱讀量。
當然,熟知朋友圈的人,更多面臨的,不僅僅是這些聳人聽聞的標題黨,還有各種代購、奢侈品白菜價甩賣、真假難辨的新聞,以及關于“馬云說”的勵志帖。
是的,朋友圈已經成了一個怪誕的圈子,雖名為“朋友的圈子”,卻時常被稱不上是“朋友”的賬號刷屏,而且大多數的內容都與自己無關,甚至會成為一個假貨泛濫的營銷天堂。
當然,營銷并沒什么不好。社會不可能脫離商業,信息最歡迎有效傳播,如果還能再帶點正能量,那更是極好不過了。“朋友圈”嘛,顧名思義,朋友帶來的是分享、交流與互助。營銷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它是朋友之間的黏合劑。
可伴隨著各種廣告推銷、似是而非的養生秘笈、真假難辨的愛心傳遞、陳年腐月的心靈雞湯、檢驗朋友的集贊活動、故弄玄虛的企宣文案滲入,模糊了你雙眼的,不再是朋友間曾經最打動人心的溫情與暖意,而是,你需要擦擦鏡片了,打起精神分辨一下真假吧——“朋友圈”到底是個什么圈?
僅3年多時間,微信變成了6億用戶熱衷的大眾平臺。面對如此炙手可熱的信息傳播渠道,攢粉就是攢身價,無論是誰都想分一杯羹,企業商家自不必說,推銷無孔不入。
朋友圈變味了。
騰訊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去年開始清理營銷類公眾賬號之后,現在又把矛頭指向了朋友圈里的個人營銷賬號。采訪中,騰訊公司嚴肅地答復海都記者:朋友圈是一個“生活分享平臺”,絕不是營銷平臺。
上月,國信辦也發布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被網民簡稱為“微信十條”),至少展示出官方在網絡安全領域的一個正面態度:要使“微信”走出“虛擬世界”,最大限度堵住傳謠造謠等違法違規行為傳播的漏洞。
我們推出這期深讀,是想說,“朋友圈”也有很多大眾看不見的秘密,尤其是一些草根的公眾號大號。要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即便是在依托新媒體技術建立起來的虛擬平臺里,人性依舊。如果你無法屏蔽,最現實的辦法,就是在紛紜蕪雜的信息面前,保持一份鑒別力,去偽存真。
更多內容請點擊海都《深讀周刊》。